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孙浩宇:集句题咏(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孙浩宇 参加讨论

    宋元后画作题咏日广,然却未必人人愿为集句,而集句题咏者自以诗人为多。集句、题咏大致同步的发展使集题的流行成为可能。一方面,集句发展与宋人重学问、喜用典有关。如王安石说“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黄庭坚倡导“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集句本身也可说是特殊的用典。诗歌创作重视传统也推动了集句发展。“江西诗派”尊崇杜诗,此后学杜、注杜、集杜日渐普遍。集句“递相祖述”,可堪作诗一法。集句成熟方能集以题咏。
    另一方面,绘画发展是集题的文化背景。绘画发展表现为内外两个层面。内在的是诗画融合。宋元后题诗于画日渐普遍。晁补之言“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清方薰讲“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是“画中有诗”的新发展,从以画写诗转向诗与画、题诗(作为书法)与画面的直接结合。于是宋蔡绦《西清诗话》讲“丹青、吟咏,妙处相资”;《野趣有声画序》讲“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除这种题诗“补”画,还有因诗作画。北宋后径以诗文意作画者不乏其人。马和之曾为宋孝宗所写毛诗配画,明代更产生了《唐诗画谱》这样的“图书”。诗画融合使得题咏乃至集题成为一种艺术需要。
    绘画繁荣外在表现为诗画品题的日常化。绘画、题赠融入文人生活,同时也促进了画家与诗人身份的结合。懂诗的画家尤其是懂画的诗人一出现,集题创作的主体条件就有了。“元四家”吴镇讲“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画家认为,诗重于画,可见其兼通。而诗人兼有画艺者亦大有人在。文人雅致与交往需要推动了绘画繁荣,于是画作题咏成为一种文人生活方式。
    近代词人张尔田《柱尊与宾虹同泛桂江属宾虹作图为集玉溪生句题之》包含一段诗画生活的雅事:1935年陈柱与黄宾虹同游桂林,陈请黄作画,黄作《桂林山水长卷》并题诗相赠,陈跟题一首,后来潘飞声、夏敬观与张同在陈处品赏并留题。诸作虽非步韵、分韵,但也是一种诗会。前人社集不乏赏画之题,像林彦博集句《题渤海从军图》《题衰草斜阳默立图》也都是社课。这种文人诗画趣味促进了集题的生成。
    中国诗与中国画与生俱来的“诗中有画”“诗画一律”气质,使得原句作为集题的素材成为可能。集题能凑泊而得自然,实有微妙之旨。历代被集最多的是陶渊明、杜子美、苏东坡;而古人诗作成为绘画题材最常见的亦是此三人。可想集句和画作题咏结合与陶的山水田园旨趣、杜诗的博大精深以及东坡的随物赋形手法不无关系。从创作心理看,集题这一有趣现象的出现,根源于中国文人内心深处涌动的游艺精神。
    孔子提倡“游于艺”。朱熹称:“游者,玩物适情之谓。”中国文化的“游”,其目的在于交通,状态类于驰行,效果不乏娱乐。集句之法也是游艺精神的体现。历来集句像文天祥那样的严肃之作很少,多数是意在戏谑。宋人认为集句是“以文为戏”,“近世斯人游戏法”,盛极一时。“方直迂阔”如司马光都有集句戏谑同僚。当代学者吴承学将集句比作插花、调酒的艺术,讲“语言形式对于集句诗人,就如‘魔方’一样,信手转弄,变化无穷”,以“陌生化”见巧思、雅趣。集句又有炫学意味。如明陈循《东行百咏集句》、清黄之隽《香奁诗》等,累牍的集句之作很多。在题材、手法、形式上集句也不乏游艺之义。历代集句多赠答、咏物,像梅花题材代不乏人。宋郭适之《梅雪集》、李龏《梅花衲》、明童琥《集古梅花诗》等都是专集,更有甚者,清张吴曼“终身咏此一花”,非“适情”“涵泳”是不可能的。手法像集词为诗、集诗为词等颇见趣味。《牡丹亭》《长生殿》有集唐“下场诗”,更是游艺的新领域。明黄佐《秋怀集句》四首以顶真写集句,新颖别致。同时游艺的画作题咏与集句交融,便生成了文艺百花园中最富游艺精神的一朵奇葩。
    (作者:孙浩宇 系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