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文学的“密码”及其共享—— 以蒙古族民歌研究为例(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乌·纳钦 参加讨论

    但是,反过来讲,正是那些“私密性”的歌曲,又总是包含着一些可供全人类共享的永恒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世间真理的感叹,等等。这些主题既是蒙古族的,也可以为其他民族所认同。
    长调民歌《圣主成吉思汗》里赞颂成吉思汗,却没有表现他如何征战四方,而是强调他制定了礼仪;没有崇尚暴力,而是重申了社会秩序,传达了一种净化心灵的崇高美。可以说,这首歌表现出了开放与交流的潜质,完全可以被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所接受和欣赏。
    蒙古人对民歌功能的理解也极具“私密性”。他们认为,民歌并非只用于宴会或娱乐,而是还有其他神圣功能。长调民歌能祛除牲畜瘟疫。遇有瘟疫时,牧人们聚在一起,喝奶酒,通宵轮唱长调,以驱除瘟疫,祈祷安康。每遇人生仪礼,如周岁宴、婚礼、寿庆等,都会邀请长调歌手来唱歌,这也是民俗祈福行为。接羔季节,若有母羊不认小羊羔,牧人会唱起《劝奶歌》(或称《泰固歌》),规劝母羊接受羊羔,下奶给羊羔吃。这些民俗行为当然不具备普遍性,但是从歌里透出的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精神气场,可以在其他民族听众中引起共鸣。这也就是说,这些民歌赖以生存的民俗语境是私密的,但歌曲所表现的主题却是开放的。
    再如,在以“母爱”为题材的蒙古族民歌中,经常把母亲与鹿互为比兴,这来源于萨满信仰。蒙古族萨满认为,鹿能显灵,可驱魔镇邪。萨满的帽子以铁皮制成的鹿角装饰,所用铜镜和法鼓也刻有鹿的形象。民歌《杭盖的鹿》里唱道:“美丽杭盖的鹿哟,迎着枝头鸣叫,善良慈祥的母亲,定是思念儿女。”这里的比兴虽为蒙古族所特有,但由于很多北方民族观念中,鹿代表着吉祥与仁慈,所以歌里对母亲的崇敬与感激之情,也不难在其他民族听众中引起共鸣。
    天鹅形象在蒙古族友情主题民歌中经常出现。《天鹅》里唱道:“天鹅有情,聚集在湖泊里,总是难舍难分。远方的朋友,来我家做客,更要聚它个三天三夜。”另一首歌里唱道:“天鹅想湖泊了,就会成群结队地飞回来,这是它们不变的情结。人要是想家了,也会奔着亲人共赴团圆,这是人类不变的情结。”即便是从全世界范围来讲,天鹅都是美的化身、善的使者。蒙古族也同样崇尚天鹅。可以说,这些歌曲所携带的密码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全世界各民族所能共享的。
    蒙古族民歌中的这些文化密码是“私密”的,属于一种“地方性知识”,具有较为纯粹和鲜明的民族性。但它们又是开放的,有着人类所能共享的潜质。据说,有外国朋友听了蒙古族长调后赞叹道:“这首歌好像让我脱离了地球的吸引力。”这是一种奇特的感受!在完全陌生的文化背景下,是长调中蕴含的蒙古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在那位外国人心中引起强烈共鸣,使他感到自己似在脱离尘世烦恼,飘飘欲飞。
    文学的民族性是开启独特美好精神世界的钥匙。它既是私密的,又是开放的。它不仅是民族文学的根基,而且在全球化过程中会不断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在对话和交流中不断形成新的现代性元素,不断开拓文学的新品位和新境界。文学的世界性,其实就是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多样性。愿我们的多民族文学步入世界文学的花园,以其与众不同的民族性,描绘出一道道独具魅力的风景,赢得世界文坛的尊重。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