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胡俊飞:虚拟现实、艺术真实与主体嬗变(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胡俊飞 参加讨论

    虚拟现实技术与主体身份
    虚拟现实技术在抽出艺术真实性的现实依据的同时,也重塑着主体的身份意识,令主体的感官获得极大的扩展和延伸。虚拟现实通过技术的手段实现了外在于人的自然、主体的感官及人的内在精神三个世界的无缝对接,人与自身创造的自然世界的充分交互,增强和扩充了人作为改造世界的主体的能力和范围。虚拟现实技术同时使主体被自然化和自然被主体化,物我合一不再是稀有的、理想化的审美境界。
    虚拟现实技术使主体进入一种伪化的社会生活状态中,其自主能动性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将是一个难以定论的问题。对此,我们也许可以抱持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虚拟现实技术既增强和扩大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及范围,体现了人的认识、实践、情感和意志,也通过前者的过程释放展现了人的内在本质力量,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潜能,因而同时改造和丰富着人自身,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让主体更新了对外在自然环境的认知视野,并成为其内在的一部分,充分展现了人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的本质力量。
    然而,由于虚拟现实技术泯灭了真实和虚拟的界限,确实也给主体认同带来某种无所依恃的漂浮感和无法确认虚实的错乱感。被虚拟现实包围的现实成为虚拟现实的一部分,幻觉和现实交融,彼此之间的差别无从分辨,主体“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处在什么地位”,人被各种仿象包围,现实也成为仿象,现实也就不复存在。
    虚拟现实技术将控制主体对世界的感知方式,乃至改变主体与物在感知结构关系中的主客体位置,“物感知我”代替了我对物的占有和掌握。沉迷其中的女孩男孩的梦想是成为娇美无比的芭比公主或拯救世界的蜘蛛侠,工程师、艺术家、科学家倒比这些虚拟的形象对于他们显得更为陌生,人们会为自己养在平板电脑APP游戏中一只虚假的猫、狗或植物的生活殚精竭虑、焦虑不已。虚拟现实技术模糊了真实和虚拟的边线,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的悖论成为正在上演的现实。真与假重叠,真假之间的距离完全消失,虚拟技术剥夺了主体原来因为依恃于现实而具有的方向感和安全感。
    (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 (中特理论)“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建设研究”(2016ZDZT1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