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文化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文化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一书摘录之二(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元浦说文 金元浦 参加讨论

    当今世界不少有识之士,全心关注中国文化,我们更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份辉煌的人类文明遗产。中国古代哲人以其特有的聪明智慧对人生理想境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给我们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发掘和批判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表现出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情怀。如道家所主张的闲云野鹤、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与宁静恬淡、清心寡欲的心理境界,就取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超然宁静的审美态度。而崇尚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敢为天下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哲人在强调弘毅进取、积极入世、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同时,也提倡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
    儒家哲人认为:“仁者,人也。”“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这样,人的行为与人生态度都必须遵循“仁”道的原则。而“仁”道的基本内容就是亲亲,就是对人生、对生命的热爱。即如《中庸》所说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亲亲”,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亲爱自己的亲人。同时,还应由“亲亲”而“仁民”,即将人生相亲相爱的孝悌之情,推及他人、社会,甚至宇宙。由“亲亲”,即由亲子顺亲的血缘情感出发,最终实现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人与社会与自然的相亲相爱、和谐统一。这才是儒家哲人所追求的“仁”,这也才是最高的人生理想境界。《中庸》云:“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朱熹注云:“诚虽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则自然及物,而道亦行于彼矣。仁者体之存,知者用之发,是皆吾性之固有,而无内外之殊。”由仁民到爱物,将诚心仁念施及宇宙天地、自然万物,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这才是传统文化的精神。
    正由于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泛爱众生,所以孔子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乐观旷达,胸襟开阔,心情愉快。孔子热爱生活,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乐观、活泼、超然、平淡的态度。由于热爱生活,所以他知足无忧。《论语·述而》云:“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同时,也正由于热爱生活,所以孔子又能以天下之忧为忧,影响及后人,遂成为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观与人生最高理想境界。
    热爱生活,重视感性生命,所以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孔子依然“乐亦在其中矣”。也就是说,只要能畅游生命,达于生命之本,就能心情舒展、愉悦;只要有粗茶淡饭能充饥,能够喝点水,把手臂曲起来当枕头舒服地睡觉,这样的人生也就足够了。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中国古代哲人所构想与设计的人生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佛教,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美与真善的和谐统一。就儒家人生理想而言,所追求的是“求仁得仁”的圣人境界,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烈的重生意识。这种圣人境界就是《易经·乾卦·文言》所描述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与天地合其德”强调人必须与天相认同,认为在人与自然、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的浑然统一的世界中,人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应充满着向上的精神,并由此精神培养,产生出对生活、对生命的珍惜与重视,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故而可以说“与天地合其德”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在儒家哲人看来,尧、舜、禹等都是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人。达到这种境界则可称为“圣人”,为人们所仰止景止。故而,这种人生理想境界又被称为“圣人气象”和“圣人范式”。
    在儒家哲人看来,重视人生,就必须热爱自然,热爱社会与他人,所以“与天地合其德”的人生理想境界的核心内容就是“仁”。如孔子就认为,“仁”的境界之所以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最高人生理想境界,就在于“仁”的实现是本于天理的至理、至德和至善。所以,“仁者”也就是“圣人”。《论语·雍也》说:“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可见,“仁”的基本精神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具体说来,“仁”,既是自强不息,也是助人有成,是人己兼顾,是对他人的尊重,是由己及人,是以自己为起点,从我做起;“仁”既包含情感上的爱与物质上的扶助,同时更注重道德上的提高;既注重对他人物质生活的维持,更注重他人道德品质的提高。仁者对他人的爱助,其目的在于使其成为有仁德有成就的人。这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仁者,也就是极高人生理想境界的实现。同时,儒家哲人还强调指出,“仁”的具体表现则是“爱人”与“爱物”。即如孟子所指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仁民”,就是将爱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的相亲相爱之情推广到人与人之间,并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爱物”则是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及到宇宙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亲相爱,浑然与物同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