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孙 焘 参加讨论

    从“诚信”看价值观的提炼、阐发和落实
    价值观的提炼和阐发有待深化,落实则更为艰巨。宣传和落实价值观的最大挑战是美好的观念、提法流于口号,或者无人响应,或者成为虚伪、僵死的教条。古往今来,意在宣扬价值观的故事并不少,却常常流于说教。
    重视社会教化的儒家特别强调“诚”,当今的价值观体系也提出了“诚信”。在生产流通领域要讲究诚信,在文化、教育、学术、思想领域更要讲诚信。自己都不相信的话,不可能让别人相信。一种观念有几分力量,取决于主张和宣扬这种观念的人有几分的真实体认。古人说“仁声入人深”。“诚”是“美”的必要条件。价值观体系是不是真正深入人心,可以用一个指标来检验:能不能打动人的情感,能不能让人发自内心地欣赏。
    “诚”检验着价值观念的整体性。我们知道,生死为大,涉及生死抉择的情节最容易打动人的情感。在英国当代作品《哈利·波特》中,据说能让人“战胜死亡”的“圣器”成为故事的线索之一。在故事的结尾,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亲人和朋友免于邪恶势力的毁灭,哈利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大义凛然的抉择使哈利真正成为圣器的主人。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美好的,所以正常人不会轻易地抛弃生命。舍生取义之所以令人动容,是用自己的死成就了所爱之人的生,他人的生为此人的死赋予了意义。同样是献出生命的情节,一些作品却是失败的。虚伪说教的“舍生取义”之所以面目可憎,是因为没有尊重“生,我所欲也”的常识常情,价值观是破碎的。
    价值观念的倡导意在改善人的行动。效果如何要看能不能讲出真正动人的故事。“乐善好施”是传统价值观对于“富”的规定之一,京剧《锁麟囊》演绎了这一观念,呈现了一个富贵者乐善好施、贫贱者不失尊严的社会理想,肯定了中国人曾经普遍具有的“善果心花可自豪”的信念。借由对这一故事的欣赏,中国人的道德和信仰跨越时代和文化的鸿沟,让后世人、外国人理解和认同。
    美意味着价值观的实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是概念上的了解,人不一定愿意接受;“好之”是人承认了它的价值,愿意将之作为追求的目标,但可能出于外在的理由;“乐之”则意味着人在这个事情或思想中找到了意义和乐趣,不再寄托于外在的约束或者劝诱。孔子总结自己一生对于“道”的追求过程,最后归于“从心所欲,不逾矩”。有艺术经验的人知道,艺术首先是一门技术,需要长期、刻苦的训练才能掌握其基本规则。当这种规则逐步内化成为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时,就有了创新的可能。当自主创造成为生命意义的来源,规则本身也就成了乐趣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美”中,秩序和自由都得以实现。
    这个时代需要丰富多样、自由而真诚的美,更需要在人心和社会氛围中创造条件,使之得以生生不息地涌现。
    (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