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阵阵马蹄声开启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往来。在今天的世界版图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从容铺展,“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连接起“中国梦”与“世界梦”,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内涵。以此为节点,许多问题被放置在新的视野下去考量、阐释,中国文学也自然如此。“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给中国文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由“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带来的种种深刻变化将在文学作品里得到呈现,谋求超越的当代文学或许能从中得到激发并寻找到丰富的可能性。 “一带一路”给文学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可能性 “一带一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方方面面,彰显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它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维度,也赋予中国文学巨大的选择和言说空间。在这一战略影响下,人们看待世界和自我的眼光将发生改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重新认识中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中国在现代性展开的过程中,始终存在如何认识自我的问题,‘我是谁’涉及朝哪个方向走下去的问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谈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认识中国和世界依然是个大问题,“一带一路”的提出意味着中国人看世界和看自我的眼光都需要调整。人们需要重新认识许多复杂问题,具体到文化层面,既要对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有充分认识,也需要对周边国家文化进行新的判断。我们的观察视角正逐渐从边缘向中心调整,这体现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李敬泽认为,“一带一路”给文学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可能性,知识分子应该面对现代性进程中的真问题,并敢于去探讨这些真问题。 作家祝勇认为,“一带一路”提醒人们用一种世界眼光看待中国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在一个大坐标系里标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这一视野下的中国文学也可以说是世界视野下的中国文学,需要换一种眼光看待自身、建构文化、重塑文学。未来无论在题材还是写法上,中国文学都会遇到新的挑战,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写作都要在更广阔的视野和纵深里表达和呈现。 “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一种自我定位的调整,评论家刘涛说,它标识着我们正重新确定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位置。与此相应,文学需要重新思考中西关系、古今关系以及中国东部与西部的关系、海洋与陆地的关系。他说,当年先锋文学特别青睐西藏题材,此后一些网络作家也喜欢以西部为背景讲故事,但这些作品对西部的认知其实相对表面,文学应该更深入地思考。 评论家李云雷说,“一带一路”引导大家重新面对历史和当下、自我与世界,一方面我们要回头审视传统记忆,另一方面要在世界视野中思考和书写。文学应该把这个过程里中国人的复杂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在作品里建构、预测属于中国的新的未来。 中国追寻现代性的路途实际上是自我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评论家刘大先谈到,“一带一路”,涉及重新认识中国与亚非欧国家的关系、实现文化观察视角转移的问题,与此同时,也要警惕对西部文学的刻板印象,如此才能建立起对未来的共同想象和期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