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用文学思考和还原历史(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newdu 参加讨论

    王跃文:
    我想着重谈谈这本书所营造和传达的一种气息,或者说是味道。一部小说要想写得好,气息非常重要。《墨雨》读起来熨帖可信,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个人认为首功在于文字所传达的气息。
    小说开篇那场怪异的墨雨、猫贩子从河里捞上来的巨大田螺,以及杨柳镇那棵中字树的倒下,均弥漫着80多年前南方乡村的气味。非同寻常的自然灾害,或实属正常的偶然事件,在那个民智待启的时代,都会引发各种不祥的猜测、联想和谣言。梅浩然和杨柳镇上的各色人等,都被弄得很恐慌,却又各有各的心思和言行。
    梅浩然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乡村伦理和传统秩序,这个形象塑造得非常好。他信奉世代相传的圣贤书,他的守旧或维新都出于理性和良知,惟愿天下太平、国家昌盛、百姓安宁。但是,局势的走向并不如他所愿,农会组织农民去殷实大户吃排饭、抄家,捆绑大户游团,甚至随意杀人,梅浩然由迷茫而痛苦、而绝望,把这场运动看得十分真切了。梅浩然身上的气味,好比他终生喜欢的梅花的清香,淡雅而高贵。
    书落壳是一个败家的二溜子,这个人物的气味十分独特,极具典型意义。世道平安的时候,人人心里有杆秤,是与非,正与邪,廉与耻,荣与辱,黑与白,一眼明了。书落壳以前连梅浩然家的门都不敢进,农民运动兴起后,他却如鱼得水。当他坏事做绝的时候,便成了杨柳镇上说一不二的大人物了。书落壳最后虽然被北伐军官镇压了,但他正像梅浩然那个噩梦所预示的,正常秩序被颠覆之后的社会,书落壳的阴魂永远不会散去。书落壳身上散发的气味,为近百年的中国人所熟悉。国之大哀,莫过于此。
    《墨雨》里的人物,各具面目,气味迥异。张麻子说不上是个正派人,但他的邪亦在平常人性之中。那蒸腾于民众亢奋脸眼之上的气味,正是很长时期都无法消弭的暴戾气味。猫贩子最可代表旧时代的农民。他身上的气味,就是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气味。我读《墨雨》的时候,想到了《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笔下的那场革命,同样是复杂、混乱、残酷、血腥的。
    《墨雨》的时代气味真切可闻,除了人物塑造各具神态,还因大量引用真实的史料。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作者在《墨雨》里写到了诸多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为小说虚构铺垫和晕染了扎实可信的背景,更使得作品具备信史品质。
    胡 平:
    这是一本出人意料的书,描述的上世纪20年代的农民运动的场面,我们好多人都熟知,但又根本不了解。时间过去已经比较久远,我想没有多少人再会去了解那段历史。莫美此时突然拿出这样一本书,很具体地再现了那段历史。我读了以后的第一个印象是感动。我的感动来自于对历史重新升起的敬意。因为历史经过反复折腾以后,在我们心目中已经相当不确定。可是莫美的这本书让我们重拾起对历史的信心。
    其次,这部书写得相当坦诚,是一部面对良知的作品。作者不虚美、不掩恶,坚守客观的现实。我们不能说作者把当时的一切都搞清楚了,也不能说看完这本书就能把一切都搞清楚,我们没有这样的力量。但作者确实是尽自己所能搜集到了能搜集到的一切材料,就像把一堆残缺的陶片经过拼接、填充,修复成一只陶罐那样,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历史的面貌。这些陶片虽然零散,但每一片都有真实的质感。比如长工的工资,比如当时流传的那些歌谣,一看就知道是那个时代的,这很有价值、很有时代气息,裹挟的信息量也不少。比如说,买一盏煤油灯、好多笔和纸需要两块光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农会,一开始建立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动群众的过程,我相信这个过程是当时实际发生过的。小说中真正有价值的往往不是出自想象的东西,而恰恰是几种逻辑交织在一起的生活自己创造的东西。我们在这部小说里读到很多这样的东西。作者以对那个时代的热情和探索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再现那样一个时代,让人感觉很有说服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