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生态的丰富 在几十年间实现了巨大跨越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文化生态日趋丰富,无论是作家的生命体验、创作方式,还是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经验,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文学从纸媒走进网媒,文学和读者的关系、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文学和作家的关系,都必然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既是原有生态的破坏者,也是新的生态的构建者。互联网中的文学改变了什么?在文学这个传统家庭里,网络文学仅仅是“青春文学”吗? 网络造成的机动性,导致人类历史产生一次文化大迁移。据资料显示,全世界现存约6000种语言,15种最大的语言使用人数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前100种语言的人数占全球人口的90%以上。但是在公元1500年,估计存在1.5万种以上的语言。形成一种语言大约需要500—1000年的时间,每一种语言承载着一种文化。而今天,平均两星期就要消失一种语言,以此速度,本世纪末全球语言的种类将再消失一半。语言消失的动态加速,表明人类的混血也在加速。这种混血现象及融合程度,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文学的DNA谱系里,网络文学将通过对传统纸质文学生存空间的挤压、改造,迫使传统文学自我修整,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融合和混血。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要建立一个共同的伦理坐标,聚合能容资源,然后连同外部媒介完成商业化的部分,通过市场配置创作资源,实现文学传播。互联网本身是加快信息流通的,好的内容作品会更容易普及。如果传统文学出版不能听懂这个信号,写出符合用户口味的内容,再好的营销和再坚固的壁垒都是无力的。 美国学者约翰·维维安在《大众传播媒介》 这本使用广泛的教科书里提出媒体有四个功能:娱乐、告知、说服和凝聚。大众媒体显然是资讯、娱乐以及说服、聚合的混合体。作为丰富的功能提供者,网络传媒可以汇聚其他途径所不可能带来的受众,完成全球性的社交功能,成为人们须臾不可分离的生活组成部分。在资讯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几乎没有门槛的网络文学阅读,对于一切具有汉字阅读能力的人,都是一张四面洞开的网络。网络文学对于读者,除了便捷、经济,它的娱乐性、资讯量和开放态度是重要吸引力。网络文学这种即时性、开放性的写作,为文学民意的狂欢提供了可能性。 网络文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蔚为大观,蔚为大观表现为绝对数量、市场占有率和人群影响力。由网络写作产生的文本,也被称为与口头文学、纸质文学并列的第三种文本。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基本公认是网络文学进入公众视野的标志,从主管部门到研究机构、媒体舆论,以网络文学为研究、言说的主要对象,形成了热闹的表达,不难发现,这种研究和表达与其说是对于网络文学的自觉和热情,不如说,大家其实是出于传统文学的“危机”和“自觉”。站在传统文学研究的角度,大家一方面既以网络文学研究为新的领域和突破,认可它的后现代文化特性和市场消费功能,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对于网络文学的传承价值表示怀疑。怀疑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能否用技术完成文学”这一点上。 什么是文学的力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说,“文学的信息行家忘记了诗与诗意,那里面的文辞可能与字典里的解释大相径庭,那里面隐喻的火花是永远超越解码功能的,还有,那里面有着永远无法预测的问题的可能性”。文学是人学,永远要涉及“应该怎样生活”。文学的精微性和神秘性,是任何一种“同向性”的技术无法洞悉的品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人据此指出,作家不是立法者,但也不应只成为“娱乐业中不太眩目的那部分的一员”。 网络文学是少年小伙,他有过人的精力、无休止的创造力和非同凡响的热情,他的出现,使正统的“文学”观念和形式显得不合时宜。有人于是为此唱衰“文学”。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当青年的嘴上长出胡须后,他就会看重文学的“本义”。文学,终究还是要回到人类精神刻度的表达上。否则,文学就不必单独存在。网络文学也就可以改弦易帜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