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作为一种研究文学与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文学(文化)形态,旨在通过文学作品的描述和揭示,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存在的样态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对自然的影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状态。生态批评的产生,与工业革命后的生态环境恶化有直接关联,并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而在全球范围蔓延。面对日益扩大的生态危机,生态批评也从产生时描写自然、讴歌荒野生命的原初形态,逐步走上突破生态文学“语言—形式主义”局限的生态实践主义形态。 纵观整个生态批评发展史,可以看出,生态批评在其理论基础的思想渊源上呈现出生态整体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两种不同的范式。尽管生态整体主义(以利奥波德、奈斯、罗尔斯顿等为代表)和生态马克思主义(以佩珀、福斯特、奥康纳等为代表)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有着相同的价值旨趣,都希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社会样态,但在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和路径等问题上,则有着明显差异和争论。 争论一: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在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问题上,生态整体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认识。 生态整体主义看到了人的行为、价值态度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关联,断言在生态危机问题上,人具有生态原罪性。生态整体主义普遍认为,对自然界先入为主的价值优先性和主客二分方法论下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从而使得人类社会陷入对自然界无休止掠夺的异化状态中。因此,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彻底摒弃以自然界优先性为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准则。利奥波德主张,人类社会需要改变在自然系统中的统治角色,让人类社会走上大地和荒野。大地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只是大地有机体中的一分子,没有超出其他物种的特权和优先性。 生态马克思主义反对人具有生态原罪性的论断,不赞成将生态危机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直接画等号,更不主张让人类社会重新走上荒野。人类社会与生态危机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将人类社会完全囿于自然系统中,必将颠倒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终走上自然神秘主义道路。生态危机的产生与资本主义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密不可分,资本的逐利性使得生产不断扩张、消费日趋异化、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这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佩珀指出,在生态危机问题上,“人类不是一种污染物质,也不‘犯有’傲慢、贪婪、挑衅、过分竞争的罪行或其他暴行……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更加可能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