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开窗放入大江来——序《中国军事文学年选·201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汪守德 newdu 参加讨论

    一
    《中国军事文学年选》第四季同读者见面了。在此无疑应当感谢众多军内外的作者和出版单位编辑的共同努力,是他们倾尽心血的创作与编辑,使年度的军事题材文学不断有新的好作品问世,使整个创作呈现出令人可喜的形势。当然更要感谢解放军出版社,是他们认真而适时地组织热心的编选者们,进行极为艰苦的披沙拣金般的精心遴选,使进入年选的作品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报刊书籍中脱颖而出,并且以这样一种可观的面貌呈现出来。因此这样一部分为上下两卷的军事题材文学作品的厚厚年选,令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分量,看到的是其背后承载着的多少人为之付出的辛苦与匠心。
    2015年对于军事题材文学创作而言,并非是一般性的年份,它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日子。这样的日子自然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个创作上值得关注的时刻,看我们以怎样的作品来迎接、思考和奉献给它,所以理应有一系列反映抗战的力作问世。事实上也已经有很多作者早已着手在创作上做了充分准备,并且集中在这一年度推了出来。小说如黄国荣的《极地天使》,余之言的《战争画廊》,温燕霞的《磷火》,徐贵祥的《好一朵茉莉花》,麦家的《日本佬》,李进祥的《讨白》,刘照如的《蓝头巾》,裴指海的《士兵与蚯蚓》等;报告文学如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何建明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丁小炜的《一腔无声血》,左太北的《左权家书四封》,程雪莉的《寻找平山团》,徐锦庚的《渊子崖:一个村庄的抗战》,王龙的《刺刀书写的谎言》等;散文如刘亚洲的《精神》,贺捷生的《铁马冰河入梦来》,刘兆林的《国殇墓园与倭冢》,刘统的《熬出来的胜利》,姜宝才的《头颅,落地成金》等;诗歌如刘立云的《紫荆关》,朱增泉的《枪声在耳》,马识途的《榴花开得火样鲜明》,柳荫的《比血更贵重的》,雷平阳的《我流了几吨血》,胡弦的《南京哀歌,1937》,梁平的《重庆大轰炸》,姜念光的《埋伏》,谌虹颖的《驼峰,驼峰》,刘向东的《记忆的权利》,蔡星阅的《卢沟桥笔记》等,都是凝结着心血的优秀之作。其他战争题材的创作也有佳作问世,其中比较突出的有西元的《死亡重奏》,朱旻鸢的《证明》,任珏方的《雪映坡》,周湘玟的《朝鲜花月夜》等,不仅具有较明显的艺术特色,达到了较高的质量,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同时以强军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现实军事题材也多有收获。实现强军目标是我军现实性的重要任务,军队正按照这一目标,在作艰苦卓绝而意气风发的努力。毫无疑问,这也是从事军事题材的作家们,特别是部队的作家们所积极关注、深入挖掘和热情表现的题材与内容。当然过去一段时间,部队生活中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作家必须抱持一种直面现实与矛盾的可嘉勇气。由于作家戮力进行着各种题材、各种风格、各种手法的探索与尝试,因而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评论等方面,都有质量属于上乘的反映现实军营生活的作品出现,如王凯的《瀚海》,陶纯的《一座营盘》,曹岩等的《极度威胁》,曾剑的《向大海》,孙东亮的《浮肿》,赵宇的《我是淑安》,周建的《在爱的尽头等你来》,相双喜等的《大漠苍狼》,张子影的《追日之舞》,卢一萍的《冈底斯的高度》,赵雁的《鲜花盛开的太空》,黄传会的《三分钟读懂人民海军》,李钢林的《兵种胎记:用左手的是步兵》,康璐的《远方的雪》,王锦秋的《塞拉利昂奇闻》,伍会娟的《一枚弹壳的忧伤》,谢克强的《老枪》,赵宏杰的《野战军的野》,杨卫东的《铁甲驶过苏醒的土地》,马新朝的《铁色素》等,在此恕难将好作品一一点到。这些作品一起构成了军事题材文学继续发展的局面,使这个年度的创作成为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发展链条上值得注意的重要一环。
    很显然,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军事生活仍然是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的两翼,也仍然是通过精耕细作可以出精品佳作的沃土。值得称赞的是,我们的许多作家为了推出更多更有质量和魅力的作品,无论是在资料中进行枯燥寻找,还是直接到现场去做田野调查,都是努力深入到历史与现实的生活中去,夯实生活的依据与根基,激发创作的思情和灵感。对于整个军事题材文学的创作而言,这都是使创作接历史与现实地气的重要途径与举措,也是颇有扎实而又名符其实的沿波讨源。在这样的过程中,相信每个创作者的收获与感受都是很不寻常的,尤其是有的作者为了写好作品,认真地不辞辛苦地重走革命的旧战场,通过身临其境的实地观摩与体察,那些所见所闻的一切,必定使之进入到了革命历史和战争岁月的幽深时空,去聆听与怀想仿佛早已远去的历史声响,相信那迎风招展的猎猎军旗,那凄清激越的战斗号角,那两军对垒的惨烈厮杀,似乎都会在眼前一一复活,如重槌在心中狠狠敲击。作为这支红色队伍的后来者,他们望着一处处记载着革命战争历史的遗迹,在内心里时时涌起对先烈、对老区无限而庄严的虔敬之感,将会对其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而对现实创作而言,强军目标和军事变革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素材与思考角度,部队创作者关注和表现的重点,无疑应当是部队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和新进步。因此,部队作家观察与审视的,既是各类军事装备、硬件平台得到的巨大而显著的改善,其在发展速度与质量提升方面,能逐渐与世界最先进国家相媲美,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在这些方面加快了步伐,给我们带来由衷的、甚至是意外的惊喜与振奋,它意味着进入军事题材文艺的元素和符号更为丰富和现代。而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军事装备现代化的升级换代,在我军的作战样式、战备训练和日常生活方面所可能发生的深刻改变,以及随之导致的兵员素质的提高,官兵作战观念的转变,精神追求与思想境界的攀升。也即是说,从外在与内在两个方面来衡量,我们这支由“80后”、“90后”基层官兵为主体组成的人民军队,在保持自身的光荣传统和英雄本色,在练就克敌制胜和打赢未来战争的本领与能力上,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更加生龙活虎、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与时代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