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光影中的意识形态(文艺观象)(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人物塑造的苍白无力
    张江:人物是一切影视作品的核心。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成败。好莱坞电影,无论是《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还是“星球大战”系列,其成功都建立在人物塑造的基础之上。同时,作品的意识形态传达,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所思所想来完成。
    丁亚平:好的影视作品,准确、鲜明、生动地诉诸观众的直觉和联想,除了要有戏剧性,更要具备影像的艺术特性。好的内容是灵魂,是影像艺术特殊表现手段的主要目的所在。
    我们看到,一些作品的创作,重事件叙述轻人物塑造、重功绩交待轻故事挖掘,这是影像艺术中人物形象塑造不丰满、艺术魅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忽视在思想冲突中凸显人物的人文内涵和个性,会影响观众的观赏;而外加上去的主题标签,不仅容易概念化,而且很难感人。
    我认为,影像艺术中人物形象的思想蕴含一定要有,但是我们反对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反对主题先行和庸俗社会学。在概念化和生活真实感之间有一“临界点”,这就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遵循:一是放开手脚,二是去除陈言,三是重视观赏性。大众以购票等自愿观赏的形式完成消费体验,追求的是放松身心及多种情感参与,灌输式传播会与观众要求满足快乐的心理产生抵触。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生产与观众兴趣、电影市场需要未能实现无缝对接,不能与电影观众产生多方位的有效交流,日积月累将形成一时难以修复的审美接受疲态。
    解决人物形象的思想蕴含问题,有两个路径。一是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共振点,扭转普遍存在的过度娱乐化、平面化和主观化的创作观念;二是使影像人物成为现实与想象的缝合,“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需要改变不真实与感染力缺失的状况,解决观众不认可的问题。
    娱乐性与思想性的分离
    张江:我一直认为,娱乐性和思想性并不存在天然的矛盾。娱乐不排斥思想,有思想深度的娱乐是有品位的体现;思想也不拒绝娱乐,以轻松活泼的方式阐释思想、传达思想,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国产影视,尤其是电影对娱乐的追求,往往以牺牲思想性为代价和前提。
    饶曙光:国内电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与美国电影的全球传播力、影响力相比,国产电影依然无法企及。
    2015年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些口碑与票房都不错的作品,它们大多以制造话题取胜,以小品化、桥段化掩盖电影叙事能力的不足,以互动性强的网络语言掩盖电影专业能力的不足。特别是娱乐性与思想性相互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为什么中国电影如此高速发展,但却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批评?一言以蔽之,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电影市场层面,同质化、单一化、过度迎合观众的娱乐性需求、过度追求票房数字。在互联网背景下,导演开始扮演“产品经理”的角色,“用户至上的粉丝电影”成为一些青年导演的至高追求,讨论影片的思想性则成了“一种滑稽行为乃至笑话”。
    2015年年度票房前十名中,国产喜剧片占了3部,依次为《港囧》《夏洛特烦恼》《煎饼侠》,如果加上轻喜剧色彩的《捉妖记》和跨类型的《澳门风云2》以及《万万没想到》《恶棍天使》《唐人街探案》《不可思异》《一念天堂》等等,更可看出,主流观影心态已经从艺术审美滑向了社交娱乐,进而形成了中国电影商业美学发达而艺术美学式微的独特现象。正如一位导演所说,现在很多人拍电影纯粹就是为了“抢钱”。话说得有些极端,但确实凸显了当下电影的某种状态,这提醒我们必须注重中国电影的商业伦理、中国电影的叙事伦理。
    电影不仅是一种工业产品,也是一种文化产品,不仅要满足观众的娱乐性需求,更要满足观众的思想性需求,更进一步,成为引领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创造、优化新供给以创造、满足新需求,是当下中国电影创作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中国电影需要前瞻性思考并有效应对的课题。
    张江: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必然携带意识形态属性,这是宿命,逃脱不掉。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正是利用这一点将自己的价值观推向世界。中国电影不仅要生产特效、生产3D、生产笑声,更要蕴含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当然,是以艺术的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