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叙事:吾日三省吾身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编者的话
    本着“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侯建飞梳理与反思了历史上的优秀抗战文学作品:《生死场》《八月的乡村》《南京大屠杀》《最长的一天》。从这些作品出发,侯建飞发现了当下抗战文学创作的某些问题。他提醒我们:除了要求侵略者正视历史和反思战争之外,我们自己对那段历史又知道多少?记录了多少?表现了多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仅是对日本的忠告,也应该深入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叙事(十二)
    吾日三省吾身
    □侯健飞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又一阵“怀念、言说、回顾、反思”风平地刮起,关于中国抗战文学的话题一个又一个,这本身就是值得深刻反省的问题。
    与整个民族的身心巨痛相比,与我们丰富的历史资料和英雄事迹相比,与我们庞大的作家队伍相比,尽管我们有了好作家、好作品,但抗日文学在今天看来,还是显得单薄而脆弱。
    
    萧红与萧军   《最长的一天》 【美】科尼厉厄斯·瑞恩著   《南京大屠杀》【美】张纯如著
    抗战文学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可惜的是,长期以来,国内对沦陷区文学的关注、研究不够,而台湾当局又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加以禁锢,造成两岸学者对这一段抗战文学系统研究的空白点较多。
    更多后人在谈到作家萧红和萧军时,可能会想到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她与萧军的感情纠葛,然而鲁迅先生却不这样看。“九一八”事变4年后,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1935年12月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鲁迅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从而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生死场》的发表,标志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1935年11月14日为《生死场》写序,正是以自省吾身的态度落笔的。“这本稿子到了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我早重回闸北,周围又复熙熙攘攘的时候了,但却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弃医从文的鲁迅自省自己做不到的同时,话锋一转写道:“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周围像死一般寂静,听惯的邻人的谈话声没有了,食物的叫卖声也没有了,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想起来,英法租界当不是这情形,哈尔滨也不是这情形;我和那里的居人,彼此都怀著不同的心情,住在不同的世界。然而我的心现在却好象古井中水,不生微波,麻木的写了以上那些字。这正是奴隶的心!”笔锋直指国民政府的软弱和甘当亡国奴、浑浑沌沌过日子的民众之可悲。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描写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中华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在转移过程中通过与敌伪军队、汉奸地主武装进行激烈战斗,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小说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经历、不同思想素质、不同觉悟水平的抗日战士形象,其中有以司令员陈柱、队长铁鹰为代表的一批坚强的无产者革命战士,还有在革命斗争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农民出身的战士陈三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肖明、朝鲜族女战士安娜,还有在敌人的凌辱下终于觉悟而参加革命队伍的李七嫂等等。鲁迅同样为此书撰写了序言,他说:“此书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