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研究方法下的鲁迅阐释 该书史料丰富,考证细密,颇见功力。著者在《后记》中说:“我面对鲁迅能做的,只有怀着真诚的态度、从切切实实的文本出发探究鲁迅的形与影。”这种研究特色与著者的学术背景有关。董炳月留日多年,自然熟稔日本鲁迅研究特色及学术方法。日本学者长于实证研究,其搜集史料之丰富、研读史料之精深,着实令人叹服。但有时不免过于琐碎,系统性不足。著者一方面择其优点,回归文本细读与实证研究,论从史出,扎实而厚重;另一方面避其琐碎,如前所述,关注鲁迅思想的大的方面,视野广阔,全面而系统。此外,著者同样关注中日比较研究,如在探讨留日时期鲁迅文明观时,注重在日本同时代作家的延长线上考察“原鲁迅”的思想脉络,分析鲁迅与福泽谕吉、夏目漱石等文明观的异同。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可窥见鲁迅本体的形成过程,亦可见出中日两国学者对鲁迅的多样阐释。 对著者来说,《鲁迅形影》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有一种鲁迅研究之路的回顾与总结的意义。他自幼便与鲁迅“相识”,在此后的人生与学术道路上,处处都有鲁迅的投影。作为“鲁迅影中人”,他基于个人成长历程与生活体验的鲁迅阅读便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共感与认同。这种共感与认同不仅使自己的精神更贴近鲁迅,同时“也反过来确认了鲁迅的民间性、叛逆性与异端性”。著者将研究文学、研究鲁迅作为自己的“天职”,如此真挚,如此热爱,才能发现鲁迅的“原风景”,也才会有这样一部论述独到、见解深刻的研究著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