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数学与文学的共鸣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丘成桐 参加讨论

    ■演讲人:丘成桐 ■演讲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 ■演讲时间:二○一五年十二月
    从古至今,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方面,学科分支越来越细,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工具的增加,使人们发现不同现象的能力比以往更强。另一方面,伴随着全世界人口大量增长,不同种族、宗教、习俗的人在互相交流后,他们的观点和学问得到融会贯通,从而迸发出新的火花。
    两千多年前,孔子谈论自己的学问时曾说:“吾道一以贯之”。面对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学科,今天的学者还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吗?我将探讨这个问题。
    原创力从何而来
    在建构一门新的学问,或是引导某一门学问走向新的方向时,学者的原创力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些人看得特别远,找得到前人没有发现的观点?这是一种本能的理性选择,还是读书破万卷的结果?诸多因素当然都极其重要,但在这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创造力和脚踏实地基础上的丰富情感。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作《楚辞》,李陵作《河梁送别诗》,太史公作《史记》,诸葛亮作《出师表》,曹植作《赠白马王彪诗》,庾信作《哀江南赋》,王粲作《登楼赋》,陶渊明作《归去来辞》,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然后,我们又看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柳永、晏殊、苏轼,一直到清朝的纳兰性德、曹雪芹。他们的诗词文章,激情澎湃,荡气回肠,感情从笔尖下源源不断倾泻而出,成为瑰丽的作品。这些作者并未刻意为之,却是情不自禁。何以故?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太史公说:“意有所郁结也。”能够影响古今传世文章的气必然至柔至远,至大至刚!
    其实,中国文人在文艺以外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感情也是极为丰满,不少人为了理想而不惜性命。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间关万里,而卫青和霍去病奔驰大漠,出生入死。东晋时,外族入侵,祖狄谋复中原之地,带兵渡江时,祖狄击楫而誓,说“祖狄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这是何等的志气!同在东晋,法显为求佛法,五十九岁行走河西走廊,过玉门关,横越沙河,翻过葱岭,直达印度。其间历尽艰险,全程十三年四个月。他在《佛国记》里面说:“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所以乘危履险,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专其愚直,故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宋朝,文天祥被蒙古人囚禁,作正气歌。其实,他的“气”正是孟子说的浩然之气,也是古往今来,中国文学家和科学家所共同享有的。
    至于数理方面,也讲究相似的气质。自希腊的科学家到现代科学家,文笔优美雅洁的大有人在。他们并没有刻意为文,然而文既载道,自然可观。数理之与人文,实有错综交流的共通点。
    古代希腊人和中国战国时的名家,雅好辩论,寻根究底。在西方,因此而产生了对公理的研究,影响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从欧几里得的“几何公理”到牛顿的“三大定律”,再到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莫不与公理思维有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