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倪爱珍《史传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从史传叙事到文学叙事(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张林炫 参加讨论

    从文本出发,探索中国叙事理论的构建
    叙事学经历了从经典到后经典的发展历程。经典阶段创立的一套叙事语法非常适合于文本分析。但是正如前文所说,这个理论是根植于西方文本,所以用它来分析中国的叙事文本,肯定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所以削足适履式的研究经常出现。倪爱珍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照搬西方理论,而是从史传文本出发,首先对这种叙事范型的特点进行全面地研究,然后再进一步梳理它对后世叙事文学(主要是古典叙事文学)的影响,最后从四个方面总结在史传影响下形成的中国叙事传统的特点,构建真正属于中国本土的叙事理论,对西方叙事学也是一种丰富和完善。在其研究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后经典叙事理论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不仅进行叙事形式的研究,还研究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也就是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所说的“叙事之技”和“叙事之道”的问题。比如“预叙”,西方两位叙事学研究者热奈特和里蒙·凯南都认为在西方传统小说中很少见,因为它不适合制造悬念,所以不受作家欢迎。但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却特别多。倪爱珍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源头要上溯到先秦时期以《左传》为代表的史书中。春秋时期的预占文化特别发达,而史书撰写的目的又是劝诫教化,这导致了其只记录应验的预占,形成了“预言—行动—应验”的叙事模式,也因此而产生了“预叙”。这些预叙都发生在故事层面,预叙者为故事中的人物,而不是故事外的叙述者。它并不是一种叙事艺术,而是一种叙事内容;其目的不是审美,而是教化。后世文学中的预叙一方面继承了史书,另一方面又受到特定时代氛围的影响,在形式和功能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多维度比较,让研究更深入
    多维度比较是这本专著的一个鲜明特色,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和跨学科比较。中国叙事传统的提出本就是在西方的对照下提出的,所以比较是必需的。比如中西方叙事的主要源头,一为史诗一为史传,一为虚构型一为纪实型。作者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下,对史传这种纪实型题材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论述。因为要从历时维度梳理从史传叙事到文学叙事的历程,所以古今比较法有利于清晰地描画这一变迁的轨迹,而且作者的有些比较可谓独辟蹊径,比如将《战国策》中的拟托文与现在的新历史小说进行比较。此外,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的比较也频频出现于书中。从文史不分到文史异辙,叙事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君子曰”,在后世史书和文学中都有广泛应用,但形式和功能是不同的。
    总之,作者的研究一方面立足文本,以大量的史料为基础,绝不凌空蹈虚,另一方面又能跳出文本,进行理论地概括与提升,使中国叙事理论的构建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