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东北文化历史构成的断层性与共生性(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 张福贵 参加讨论

    明清战争使东北大量汉族人内迁避难,清军入关,又有十几万精壮八旗子弟弃家毁城进入内地,使东北在很长时间里人口凋敝。对此,清廷曾采取招民垦荒等对策。例如,清廷在顺治十年颁布了《辽东招垦令》,其中规定:若能在辽东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若能招至60名以上者,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康熙二年,清廷又颁布了《辽东招民授官令》,规定:“辽东招民百名者,不必考试,俱以知县录用。”东北人口的稀少和城乡荒芜之状况由此可见一斑。当时,流人们最初也正是在这种“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境况下来到东北的。他们或为商或为教:“盖俗原以文人为贵,文人富则为贾;贫而通满语则代人贾,所谓掌柜者也;贫而不通满语则为人师。” 章太炎在民国初年以东北筹边使的名义在东北考察、工作半年多。他经过考察不无夸张的认为,因“文字狱”犯案的吕、方两家是东北文明开化的先驱:“初,开原、铁岭以外皆胡地也,无读书识字者。宁古塔人知书,由方孝标后裔谪戍者开之”;“齐齐哈尔人知书,由吕用晦后裔谪戍者开之,至于今用夏变夷之功亦著矣。”
    清代东北的文化流人群体,在继承中原文化的基础上,糅合东北本土文化并加以创新,为东北文化、教育积淀了极为深厚的基础,不仅培育了一批批的文人志士,也给沉寂、荒凉的东北大野增添了中原文化氛围和文化信息。
    清代中晚期开始,随着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大量汉族移民进入东北,关内传统的中原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对于东北文化的影响也进一步强化。但是,与东北地区以往所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来源和形态有所不同,近代“闯关东”移民所带来的中原文化更多的是以民间性的文化传统为主的,而过去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和流人群体所接受与传播的“则以官制”为主的中原文化。因为“闯关东”的移民绝大多数是在关内生存不下去的下层农民,但凡过得下去,“安土重迁”的民众是不会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而背井离乡闯关东的。所以,闯关东移民中没有官宦之家也少有书香门第,都是活不下去的最底层的农民。他们携带的中原文化多是以民俗民风为主要表征的民间性的中原文化,与正统的、官方的传统文化有所不同,是一种“亚中原文化”。这也为东北文化带来更鲜明的家族观念和行帮气。
    这种民间性的“亚中原文化”为近代东北地域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从民间底层扩大和巩固了中原文化对于东北地区的影响,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在大众化、民间性的基础上对于东北地区文化影响的再度强化。这种强化主要是由山东和河北等地的移民移居东北所促成的。这些移民来到东北以后,大体按照中原文化样式开始展开社会和文化生活,因而可以说是汉民族主体文化在东北地区的再度强化。到了清代中后期以后,以雅文化和俗文化融合的中原文化,已经完全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主体。东北文化就是在中原文化的多重影响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文化而逐渐形成的,并有次序地传承下来的。
    古代及近代东北文化除了接受、融合汉文化本体、并且日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以外,体现东北游牧民族或者半游牧民族独特性的东北文化也日渐孕育和积淀,这在东北自身的语言、民俗、宗教信仰乃至群体性格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由于东北在东北亚区域所处的特殊历史和地理位置,东北文化与欧洲文化、东亚文化系统的交流、冲突与融合变得格外剧烈和复杂。在惨烈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的战争中,文化的冲突特别是文化的融合被历史所忽略。
    对于近代东北文化与东北亚区域文化的交融而言,这一时期东北亚区域文化开始出现中华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两种文化系统冲突与融合的新局面,因而这一时期的东北地区文化开始受到中华文化之外的文化影响和冲击,也塑造了东北文化新的文化品格。这主要表现为在近代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强势入侵下,中国东北地域文化具有了西方近代文化和殖民文化的双重属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