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怒放的古丽——评帕蒂古丽新作《隐秘的故乡》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报》2014年4月 赵柏田 参加讨论

    
    帕蒂古丽刚到余姚时,不到三十,我们也都二十七八模样,都是花样年华。成群结队涌到古丽家去吃手抓羊肉饭的文化猎奇者里,我肯定是其中一个。照维吾尔族的习俗,手抓羊肉饭是不用筷子和调匙,古丽生怕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食客太过惊奇,还是把藏着的筷子和调匙拿了出来。我之所以一直记得这个细节,是因为从中透露出,一方面她感到与南方生活格格不入,要努力以洋葱、孜然和羊肉保持她的“文化”,另一方面,她又非常善于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平衡。那时古丽刚生下儿子毛旦,我们住一个小区。不知什么缘故,毛旦开口比别的孩子晚,古丽有些着急,后来不知是谁宣布,毛旦会说话了。原来这小子会拿余姚腔的土语脏话骂人了。这个事,古丽在书里已经讲到了,后开口完全是一种夹在多种语言中间无所适从的失语,他是用脏语对余姚话这种他陌生的语言发出嘲笑和反抗,然后在这种嘲笑和反抗中,他掌握了一门方言。维吾尔语里的古丽是花朵的意思,这朵花儿从北方到南方,汉语的读和写都如此精纯,难道她的舌头、手指真的跟我们不一样?
    在南方生活二十年之后,出于自我身份确证的焦虑,帕蒂古丽开始她的大梁坡系列散文的写作,把它视作一次精神的还乡。为什么十几年前不写,现在去写?我想只能这样去解释:人到了一定年龄后,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尤利西斯一样,千方百计要返回故乡去。古丽的同乡、散文家刘亮程说过,人活过了三十,就开始往回走了。我愚钝一点,离开余姚十多年四十岁后也感觉在往回走了。古丽自己也说,在南方她时常感到自己是缺失了部分身份的人,她渴望找到自己确切的身份,尤其是离开故土后,身份意识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离开得愈久,就愈想迫切地知道我是谁。
    书里叫大梁坡的这个村庄,它真实的地理位置在北疆塔城地区老沙湾。村子很荒凉,都是黄泥小屋,村外有一条苦水坝河。作者在那里一直长到十八岁离开。这些古丽在书中都已告诉了读者。古丽在回望这个村庄时的一个叙事策略,是使用了大量的第二人称。一本230多页的散文集,前面的130页全是一望无际的第二人称“你”,这实在是非常冒险的一种叙事。我们能够接受第一人称的主观热烈,也习惯了第三人称的超然全知,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二人称叙事的作品总给人一种矫情、虚伪的感觉,几乎从没有写好过。古丽在这本书中的“你你你”是我迄今看到的最成功的第二人称叙事。开始阅读时我略感不适,大概读到30页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时间深处的那个村庄已经天老地荒,对古丽来说就像爱情一样珍贵,她无法容忍第一人称闯入的一览无余,而时间背后的那个“你”———也就是过去的她自己,恰恰成了最好的对话者。这种与“你”之间的对话关系,这种被形式主义批评家称之为“陌生化”的叙事策略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使之能够承载得起回望断裂了的那段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之哀恸,纸间不光有泪光,也回荡起了笑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