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现代学术与教育之道——访北大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凤凰博报 采访记者/郭九苓 参加讨论

    四、教育教学:趣味性与严要求
    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下自己从事“比较文学”教学的经验?如何将现代学术思想落实到教学工作中?
    陈老师:我一直认为必须正视目前中文教育存在的模式化弊端,实现多元化、个性化和经典文本研讨化的教学。我教学工作的主要特点是突出经典文本的阅读,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批判能力、方法论修养和外国语学习。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的研究生课程都是小课,学生不超过十二个人,全是域外的文本、翻译的文本和本土文本的联合教学。学生所有的课程都是以研讨为主,在我的课程中,选题评议、文本细读考核、报告范式要求,发言次数和时间、讨论次数和教师评议都是有规定的,有做报告的具体要求,有选题论证及可行性讨论。这样的课程设计与要求,可以保证学生的阅读量,避免了现在有些老师开参考书目而学生不读的现象。每年我的研究生研讨课,效果都很好,大约一半的学生论文最后都能进入期刊发表,或参加重要的国内国际会议等。
    记者:对于本科生的大课,您在教学上如何设计?
    陈老师:我上大课和上小课没有实质的区别,基本思路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我现在开设的比较文学原理课程,是面向本科生的,大约八十人到一百人左右。在这门课上,我其实不会去讲那些什么是比较啊之类的概念,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看教材、看参考资料去学习。每节课我会进行一些主题设计,比如“贾宝玉伦敦奇遇记”、“天堂中的小说(戏剧,诗歌)对话”等,让学生想象两个小说家,比如吴承恩到天堂遇见了巴尔扎克,他们讨论小说的概念、原理、创作等等。设想吴承恩读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巴尔扎克读了吴承恩的《西游记》,然后双方有个对话。我还会给学生一个提纲,学生可以根据我的提纲来谈,去想象他们怎么谈小说,有哪些共同和差异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首先比较有趣,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同时难度极高,学生要对两种文化都有深入的理解,进入两种文本的情境。学生收获也比较大,上完课之后,就会对中西方小说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看法。再比如我还会指定《红楼梦》这本书,让学生分组来讨论,一组假定自己是非洲人,再设计不同的身份,像非洲酋长的儿子和贫民,会怎么看?再假定一组是来自苏格兰的人,站在英国莎士比亚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怎么评价?或者是印度、日本读者的看法等等。经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基本上就能掌握比较文学的思路了。
    记者:这的确是非常高明的做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学术上的挑战性。除了课堂教学,您还会有作业强化训练吗?
    陈老师:作业是非常重要的。大课每次课堂练习大概八、九十篇作业,我们会挑出十篇左右有代表性的作文读给同学们听,让大家感受、品评。期末考试只占六十分,剩下的四十分通过四次作业评定。做了三次作业可以算成绩,其中又选择两篇最好的打分,每篇满分二十分,这样学生每次作业都会很认真。
    作业的反馈也很重要。每一篇作业我的助教都要批阅,改完了以后对作业的情况还要进行分析、分类,然后选择好的作文给我看,我再挑出最好的,在课堂上讲评。
    记者:您在讲授上有什么特点?与教材是什么关系?
    陈老师:我自己参与编写出版的《比较文学原理》的教材,是北大和国家“十二五”重点教材,但我从来不讲教材,让学生自己看。一般性的学科知识、理论、历史结构框架等,在网络时代已经不成问题了。知识灌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方法和思维的启发以及形成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需要解决学生的思维问题,解决对于经典的理解问题,解决方法的问题,解决语言的运用等等。我上课,第一个单元就是改变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无论你是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我让你破除学科局限,把视野放大,有点类似站在立交桥上看交通汇聚路线;第二个单元,我讲的是方法论,讲比较方法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比较的基本概念、学科发展、研究范式;然后第三个单元是案例研究,譬如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案例,比如中国文学对韩国、日本的影响,讲一个叫做寒山的和尚为甚么在日本比李白还要出名;也会讨论儒家、道家、佛家,怎样彼此间影响对方的文学,又怎么参与文化创造。
    上课的同时,要把学术研究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并强调训练的技术、程序,完成的环节和最后的总结,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次从阅读认识到选题、报告、评价,学术讨论到完成论文的过程。
    记者:看得出您在教学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做好教学工作要投入很大精力,特别是基础课教学,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研成果。您在教学、研究、管理上都有丰富的切身体会,您觉得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陈老师:这么多年来,教学工作的投入在现有体制内是被不公平对待的。在职称评审、升职、升档的时候,教学出色的人往往得不到承认,反而是论文发得多的人占便宜。我认为,高校的第一大成果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成才,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学校应该提倡,第一成果是学生,第二成果是论文,第三成果是教材,第四成果是专著。如果有这个序列就好办了,但现在做不到。在现实条件下,作为系主任,我尽可能加强教学工作的地位,比如把主持本科教学的副系主任以制度化的方式安排进入系学术委员会,要求他审查老师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评估是否都达标了,否则就要对被评价的老师投反对票。上学期,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了讨论教育教学的教师育人战略研讨会议,主要解决教学中比较急迫的问题。我们下学期还准备实行一对一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就是本科生进来前两年,给他指定一个指导老师,一个老师带一到两个学生。这个学生就跟着导师的研究生一起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应该会很有帮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