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孙 郁:诗人张志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 人民日报 》2014年04月 孙 郁 参加讨论

    上世纪40年代,华北出现了一批活跃的诗人。印象深的是左翼色调的几个人,北京城里有邵燕祥,宛平县则是张志民。从诗歌写作的风格看,邵燕祥趋于文人的激昂之调,而张志民完全是乡土气的。他们后来都走进文化的队伍,诗风各自不同。从诗坛的格局看,张志民这类的诗人,后来很少出现。他的成名作《王九诉苦》《死不着》,以农民的口语为诗,底层百姓的苦难写得一唱三叹,是《王贵与李香香》后难得的作品。而晚年又以大众的笔触,写民间的哲思,至今都被人所念及。
    我在90年代多次见到张志民。他为人低调,是文坛少有的真人。记得看过他写的《祖国,我对你说……》,感情颇真,是沧桑里的暖流,于精神洞穴流出无边的爱意。他的吟咏自有特别之处,责任感和平民化的文字,与40年代的作品是同一结构的。这种不变的韵律,在我那时候看来,与时代的风气很是不同。
    张志民生活坎坷,但真诚之色不减。写诗是生命的一种表达,他的作品,没有士大夫痕迹,乃乡野的气息的流转,是泥土里的声音。也没有象牙塔的腔调,词语来自于寻常之处,围绕百姓的命运歌之、哭之。他的创作经历了三个时期,40年代的作品有大众解放的渴求,我们能够感受到和赵树理相呼应的传统;50年代与60年代则转为对新生活的歌咏,与郭小川一样真诚为文;80年代,他的诗歌调子一变,思想性增强,多了苍润淋漓之感。我看新近出版的《张志民诗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感到他的真挚与厚道。他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书写、对历史悲剧的读解、对同代人的曲直之径的描绘,没有流行的调子,都是心里流淌出来的歌,爱憎分明,情系苍生。这些口语化的哲思,自然而贴切。
    他的诗有民歌风,谣俗的味道飘散其间。有的近乎打油,但绝无卖弄与扭捏之情。有的显得过于清浅,但也露出赤子的纯然。他时时以百姓的身份为文,喜欢人间的单纯。《秋到葡萄沟》几乎没有杂质,《秋风过太行》乃天人之际的冥想,《祖国,我对你说……》是沧桑里的独白。他的格言体的小诗,是典型的民间智慧的挥洒,自况和冷思,写着他人格的本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