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诗歌史理论研究的新收获——评《中国诗歌史通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杨树增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中国诗歌一字一音的汉语言文字,天然地具有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排列整齐的形式之美,使中国诗歌富有声色双绘、意境深远的美学风范。
    
    中国诗歌一字一音的汉语言文字,天然地具有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排列整齐的形式之美,使中国诗歌富有声色双绘、意境深远的美学风范。
    赵敏俐教授主编的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作品《中国诗歌史通论》,是其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果11卷本《中国诗歌通史》在理论上的概括与提升,也是他带领的学术团队对几十年来中国诗歌史理论探讨的全面、系统总结和新的建构,体现了新的学术理念,代表了当前中国诗歌研究前沿水平。
    其一,学术视野宏阔,理论体系通变达权。《中国诗歌史通论》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突破了以往中国诗歌史理论只重阐述汉民族诗歌的旧式,从各民族诗歌多元融合的历史现实出发,对中国诗歌作出了新的理性把握与系统总结。该书从上古歌谣、《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当今的各种新诗到少数民族诗人用汉语及本民族语言文字创作和流传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研究对象囊括了中国诗歌的各种形态;从中华民族的诗歌源起到20世纪末方兴未艾的新诗,从汉民族诗歌到少数民族诗歌,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为本书所引证,第一次将古今诗歌、汉民族诗歌与少数民族诗歌合为一体进行全景式分析。尤为可贵的是,该书立足于21世纪世界文化的视野,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比较中,重新追寻中国诗歌发生的文化形态,对中国诗歌原典进行新的解读,发现其民族特点,认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其二,思想认识深刻,理论阐述新颖透辟。该书主要运用艺术生产的理论,以“通古今之变”与“观中西之别”为诗歌史观,来把握中国各历史时期诗歌发展的基本脉络,说明中国诗歌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及其对世界文学所作的杰出贡献。在“通古今之变”中,把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认为中国有三次重大的历史文化变迁,第一次是殷周之际的革命,第二次是秦汉封建帝国制度建立,第三次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三大变迁”作为中国历史重大演变时段的起点,不仅厘定了中国诗歌重大变迁的脉络,而且这一新提法,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在“观中西之别”中,论者认为,中华文明是比肩于西方文明的另一种人类文明形态,中国诗歌有着独特的发生之源,有着人类特有的艺术体认。中国诗歌一字一音的汉语言文字,天然地具有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排列整齐的形式之美,使中国诗歌富有声色双绘、意境深远的美学风范。而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更造就了中国诗歌内容的博大兼容与体式的丰富多彩。这一切,正是中国诗歌最重要的民族特点。
    除了以上两个特点,该书还在充分吸收学界最新学术成果的前提下,突出各参撰者的学术个性,开掘新的研究领域,在对具体每一时代的诗歌史宏观把握的过程中,可谓新见迭出。例如,论中国诗歌在先秦的文化发轫与多元生成、歌诗与诵诗在汉代的分流演化、文人在魏晋南北朝隋代诗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盛唐诗为标志的唐诗史写作模式、“五四”前后中国诗歌在变革与重建过程中的思考等,无不充分显示了作者对诗歌史的研究深度与锐意创新意识。
    (作者为广州大学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