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建设文艺研究的中国话语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对话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 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段吉方(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核心阅读
    审美经验往往带着民族、阶层、性别等的各自“气味”,因此,我们自己的审美经验、民族气质、感觉结构等应当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艺术批评的基本面向
    前沿理论不仅要关注文艺创作和理论发展中最迫切、最关键的问题,还要具有创新性,对文艺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建设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反观传统、反思经验,需要在批评实践上,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解析当下文艺发展经验
    当下的文学艺术理论,要走“拿来主义”“实践标准”“自主创新”之路,但归根结底,创新才是文艺理论话语建设的主要途径
     
    张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引进了大量西方文论,这对于中国的文艺理论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此也带来不少问题。将西方理论奉为圭臬、照搬照抄西方经验、“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等现象屡见不鲜。当下,如何建设文艺研究的中国话语,成了一个普遍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艺理论要以审美实践为基础
    王杰:在全球化时代,对于文学艺术的感受和评价,是否也可以像科学和技术一样用“先进”与“落后”来衡量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文学艺术创作是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经验符合艺术规范和社会需求的表述,而审美经验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它既包括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的活动,也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体验到的审美愉悦。由于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中,审美经验一定是具体的,是在具体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之下进行实践的结果,而文化语境和历史语境是不断变化着的,加之文化本身的民族性和多样性,这就决定了在文学艺术实践的解释和评价上,所有声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都是有待质疑和检验的。审美经验不是物理现象,它是情感性的,是一种带着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性别各自“气味”和特征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自己的审美经验、民族气质、感觉结构等,应当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艺术批评的基本面向。
    当代中国的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关系、文化矛盾和社会心理等方面都不同于西方,尤其不同于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西方社会现实状况。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实践也已经形成了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所无法完全把握和概括的新的审美经验,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问题是我们在学理上应当怎样概括出这种新的审美经验和文艺实践。如果不能与充满活力的创造性的审美经验相对应,提炼出能够解释、评价、分析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的文艺理论和美学,那就是当代文艺理论家的失职。
    前沿理论不等于西方理论
    张江:多年来,国内的文艺理论研究形成了一种求快求新的惯性,即以最快的速度追赶西方最新的理论,套用阐释一番,然后迅疾更换,如此循环往复。这种做法甚至被看成是紧跟前沿、走在时代前列、具有理论敏感性的表现。理论的前沿是否就是西方的最新理论,是否就是谈论时髦话题和时髦学者?这个问题需要反思。
    丁国旗:什么是前沿理论?我认为,它首先应该是能跟上时代发展、反映当下文艺热点的理论。表面上看,应接不暇的西方文论确实足够“新潮”,甚至在一些人看来,写文章或讲话时不时地蹦出“新历史”“后殖民”“语义矩阵”“酷儿理论”“解构”“主体死亡”“超仿真”等词汇,似乎就能有效证明学术研究的前沿性。但“新潮”并不等于“前沿”,况且限于传播的时效问题,这些所谓前沿理论在西方或许已是“明日黄花”了。其次,前沿理论要关注文艺创作和理论发展中最迫切、最关键的问题。西方文艺理论在进入中国之后,承担的更多是对已有作品的重新解读与阐释,如用精神分析解读《红楼梦》、用女性主义解读《花间词》等,对指导我国当下文学创作或解决现实文艺问题,意义不大。再次,前沿理论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新性,对于文艺未来发展有所启示。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学者对于西方文论的研究停留在拾人牙慧的层次,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付之阙如。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对西方文论的引介与研究对拓宽中国学者的思路有积极意义,那么今天我们仍将西方理论奉为“圣经”,就需要认真反省了。不加分析地将西方理论当成前沿理论是对学术的误读。当代文艺理论只有立足于当下中国文艺创作的现实需求,继承传统文论的优秀成果,批判借鉴西方文论的优长,才能真正有效地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