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文化基因与文学映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赵德发 参加讨论

    1997年秋天,我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君子梦》去曲阜采访。瞻仰过大成殿里的孔子、“四配”、“十二哲”的塑像,再到东西两庑瞻仰156位先贤先儒的“木主”,走到最南端,我转回身站着,脑子里迸出了“基因”二字。
    每一种生物都有一套DNA,载于其中的基因信息,决定了这种生物的独特之处。人类的DNA有30亿碱基对,其中的细微差别,决定了民族的差异与个体的差异。我想,人类的各个民族,还各有一套文化基因,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和文明印记。文化基因,决定着一个民族的信念、习惯与价值观,甚至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绵长而复杂。如果说,生物的DNA是双螺旋结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则是由多条文化线索拧成的长绳。其中儒、释、道是三条骨干线索,它们紧绞密缠,甚为粗壮。
    孔庙里的先儒“木主”已有上百年没有补充。但我知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这条重要线索并没有断掉,只是变得细弱了一点。不只是儒家文化没断,作为传统文化另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文化与佛家文化也没有。“为往圣继绝学”,这项事业代不乏人。书店里,网络上,传统文化读物比比皆是;孔庙,佛寺,道观,前去拜谒者络绎不绝;国学班,读经会,私塾,近年来在许多地方都有举办。更重要的是,那些传统文化理念早已化成“先天基因”,在国人的潜意识里发挥着作用。有些人在处理种种问题时,不由自主地要遵循圣贤主张;遇到传统节日,有些人不知道其来历,不知道其内涵,照旧过得热火朝天。“百姓日用而不知”,这是恰如其分的一种概括。
    对这些文化基因链条,上百年来中国作家一直在创作中予以表现,让作品成为文化基因的文学映像。从“新文化运动”到“寻根文学”,再到1990年代以后不再被研究者们归纳进文学思潮却不可胜数的作品,作家们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几代作家,路数不同,有的是客观反映,零度介入;有的是爱憎分明,坦陈观点。不论怎样,大家都在思索着共同的问题: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优在何处,劣在何处?是斩断,还是接续?如果要接续,需要抛却什么,掺和什么……
    对这些作家,我抱有深深的敬意,因为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担当。
    上百年来的欧风美雨,让中华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国人的焦虑、怀疑、彷徨、纠结在所难免,那些要打倒什么店的主张也自有其背景和因缘。至今,还有一些人效仿哪吒,以父精母血为耻,梦想脱胎换骨,蹬上一双带英文徽记的风火轮笑傲天下。然而,一个民族,如果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不尊敬,持暧昧甚至反对态度,如何能够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被别的民族尊敬?2011年初,在国家博物馆北门外树立起的孔子像,只过了一百天就被悄悄移至他处,我对这件事情深感遗憾。两千多年来,孔子身上的确被人涂上了重重异彩,本色有变,但他这样一位全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竟然连一尊塑像都不能在国博门前立住,这是民族的耻辱,文化的耻辱。
    所以,探究文化渊源,表现文化基因,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之,让国人重拾文化自信,乃中国作家的一项重要使命。我们是炎黄子孙,骨子里都葆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都希望我们的文化基因能够提纯复壮,以应对新世纪的际遇和挑战,同时也让我们的人生更具意义。
    这项工作应该是建设性的。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表现与反映,思考文化出路,致力于文化重建。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盯在传统上,还应关注当下,关注世界。要充分考虑到,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接轨,文化基因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被激活、被赓续,重建后的中华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内涵与品质与世界各家文明对话、共存。
    文化基因的文学映像,在形式上也要有所创新,既体现中国风格,又考虑到国际表达;既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精神,也能被别的民族接受。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成为东方文明的上等载体,让中国故事含弘光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