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关,我对另一个问题亦有感触,那就是文学研究应适当“接地气”。 为此,近年来我提出要研究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还以“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为题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觉得这方面的“题目”很多,是大有作为的研究领域。所谓“文学生活”,主要是指社会生活中的文学阅读、文学接受、文学消费等活动,也牵涉到文学生产、传播、读者群、阅读风尚,等等,甚至还包括文学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渗透情况,范围是很广的。专门提出“文学生活”这个概念,是强调关注“普通国民的文学生活”,或者与文学有关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提倡“文学生活”研究,就是提倡文学研究关注“民生”,即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文学消费情况。 我最近在一篇文章中也特别讲到,“文学生活”这个概念的提出,对现有的研究状况也是有些针对性的。现下的文学研究有点儿陈陈相因,缺少活力。很多文学评论或者文学史研究,当然也还有理论研究,大都是“兜圈子”,在作家作品到批评家、文学史家这个圈子里打转,很少关注圈子之外普通读者的反应。不是说那种重在作家作品评价的研究不重要,这也许始终是研究的“主体”,而是说几乎所有研究全都落脚于此,未免单调。忽略了普通读者的接受情况,对一个作家的评价来说,肯定是不全面的。其实,所谓“理想读者”,并非专业评论家,而是普通的读者。在许多情况下,最能反映某个作家作品实际效应的,还是普通读者。正是众多普通读者的反应,构成了真实的社会“文学生活”,这理所当然要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如果从“文学生活”的调查研究入手,把作品的生产、传播,特别是把普通读者的反应纳入研究范围,就可以让文学研究更完整、全面,也更有活力。这样的研究做好了,既可以为文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照,又拓宽了学科建设。 以上谈的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碰到的问题,其实在人文学科其他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面对浮泛的学风,调整研究心态,坚定价值立场,拓宽研究视野,面向社会实际,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温儒敏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首席专家、山东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