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另类”的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现代性透视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高万隆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不像夏洛蒂和安妮,艾米莉·勃朗特无意谴责她的人物,也无意去改良读者的道德意识。这正是她令人称奇的创新之处,也是至今仍具魅力的原因所在。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同一年问世。这两部小说问世之初和之后,读者的反应大不相同。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简·爱》在读者中持续升温。相比《简·爱》的热络,《呼啸山庄》则多少显得落寞寡欢。然而进入20世纪后,人们对《呼啸山庄》的兴趣逐渐超越了《简·爱》。原因何在?目前学界已达成共识:较之19世纪的其他英国小说,《呼啸山庄》似乎更贴近现代读者;甚至可以说,较之19世纪的读者,今天的读者更有能力和条件充分欣赏这部小说的卓越之处。这不仅由于艾米莉·勃朗特在这部小说中所展示的心理透视,而且由于作者在处理笔下人物及其行为时所持的态度。
    艾米莉·勃朗特并不是一位关注道德劝诫的作家,而是一位追求真实情感体验的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艾米莉·勃朗特在创作中致力于再现人物而不是评判人物。她塑造人物是要让他们成为真实存在的样子,按照人物自身真实的性格逻辑来描写他们的行动,而不是强行去褒奖“好人”,责罚“坏人”。事实上,在《呼啸山庄》里,没有哪一个人物是至善的或是至恶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由这两种密不可分的元素构成的,而这正体现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真实特性。埃德加·林顿的怯懦消弭了他善良而高贵的天性,而希斯克利夫青少年时代遭受的痛苦多少能够让人理解甚至原谅他的邪恶,尤其他对哈里顿的人性关爱也多少弱化了他的邪恶。从对埃德加·林顿的描写来看,艾米莉·勃朗特似乎清楚地表明:善并不一定比恶更有力量,善似乎常与软弱为伍;因此,满怀报复念头并蓄意伤害他人的希斯克利夫远比埃德加·林顿更强势。艾米莉·勃朗特并未带给读者这样一种假想:在这个世界上,善终将战胜恶。《呼啸山庄》自始至终都在向读者展示,人物身上的那种良好的品质和善意的冲动都被一种邪恶的力量无情地扭曲变形了。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是《呼啸山庄》中我行我素的中心人物。他们肆无忌惮地追求自己的目的,为此,他们无情地对待他人的感情和个性。在这方面,作者无意让读者羡慕或喜爱他们。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两人既不像约瑟夫那样伪善,也不像奈丽那样向善。他们似乎并未意识到善恶的存在。主宰他们的是彼此的激情。这种激情淹没了其他的一切考虑。对他们而言,这种激情本身就是一种合理的存在。他们就像动物那样只管发威,只管显露他们的凶猛和暴躁,毫不在意是非与否的问题。他们只根据自己的本性本能地生活着。简而言之,他们就是他们。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所表现的这种态度实际上是她的生活观念的反映。这种生活观念常常被称为“超道德”观念,即并非反叛支配人类言行的道德价值准则,而是对这种道德价值准则毫不关心。这种观点曾被许多读者解读为是对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行为的肯定,由此认定这种观点完全是“不道德的”。而戴维·塞西尔则看到了问题的核心。他认为,《呼啸山庄》并非“不道德的”,而是“先道德的”(pre-moral)。他的意思是说,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人物实际上是道德法则产生之前宇宙间某些初始力量激烈冲突的象征。实际上,艾米莉·勃朗特并非完全漠视对正误观的接受。同其他英国小说家相比,她更强烈地感受到了邪恶的力量。不过,她更感兴趣的是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她看来,真实的情感体验远比道德判断重要得多。
    她的诗歌反映了她对一个看不见的世界的强烈渴望意识,表达了对执着于尘世精神的不断追求,即摆脱一切限制这种尘世精神的东西,目的是为了获得与那个遥远世界的联系。这种精神上的挣扎和努力正是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的一贯主题,也是她在《呼啸山庄》中通过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疯狂之恋设法象征性传达的主题。这一主题让这部小说充满了奇异的梦幻特质。这两个人物渴望的完满并非那种寻常的恋人之间肉体上的圆满。他们追求的圆满是精神上的激情而非肉体上的激情。首先,正是亨德利的迫害将他们分开,而后是凯瑟琳抛弃希斯克利夫嫁给他人,最后是凯瑟琳的死亡,让希斯克利夫承受着与所爱之人阴阳相隔的痛苦折磨,处于既无法拥有她也无法忘掉她的痛苦深渊。只有在他死亡之时,他的灵魂才得以摆脱肉体的束缚同凯瑟琳的灵魂融为一体,这正是他们所渴望获得的结合。这两个人物及其命运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内在冲突的外化体现:人类精神不懈的努力追求同现实融为一体,将最终实现这种努力所追求的圆满。
    对当时的读者来说,艾米莉·勃朗特这样的想法太另类了,因为当时的小说大都包含了一种厚重的道德元素。在像《汤姆·琼斯》这样的小说中,主人公屈从于他不加约束的激情,但总会在最后对自己的肆意妄为表示懊悔,并决心改邪归正;而邪恶的坏人最终遭受挫败或受到应有的惩罚。19世纪英国小说家,包括艾米莉的姐妹,都沿袭这一传统。他们的作品总是关注和强调道德价值取向,用一种强烈的道德情感取代18世纪文学的的情感“粗糙”。
    总之,《呼啸山庄》的整个精神同小说家所选择和读者所需要的一个时代的期待格格不入。因为这一时代的小说家和读者都希望小说拥有一种高尚的道德基调。《呼啸山庄》同其同时代人对“礼道”的看法和同时代读者的趣味大相径庭,正如许多将情感道德化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对“礼道”的看法也同当代人看法和现代读者的趣味大相径庭。20世纪和21世纪是更加包容的世纪,因而现代读者对艾米莉·勃朗特在自己的作品中拒绝道德判断和谴责的做法更具认同感。艾米莉·勃朗特偏爱描述她所看到的人和生活,而不是试图让自己的创作符合她认为他们应该有的理想描绘。
    读者也可以从《呼啸山庄》和安妮的《怀尔德菲尔府的房客》里的人物描写对比中看得更清楚。两姐妹都基于同一个生活原型,即她们的弟弟布兰威尔,然而安妮的意图是要将布兰威尔作为她笔下主要人物堕落放荡的例子来警示读者,而艾米莉只是把描写亨德利的堕落当作故事的一部分,并没有插入自己的议论。不像夏洛蒂和安妮,她无意谴责她的人物,也无意去改良读者的道德意识。这正是她令人称奇的创新之处,也是至今仍具魅力的原因所在。为了读者的接受,她提供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图画,其中没有说教,没有劝诫。这是一部融合了美与恐惧、欢乐与痛苦的作品,展现了超凡有力的阳刚意识和诗意想象。因此,可以说,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更像一部现代性经典。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