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杨栗:马丁•斯科塞斯:在创作里救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中国网 凤凰网读书 > 书评

作为一本系统研究马丁•斯科塞斯电影的著作,它开宗明义地说,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是“作者”电影。这句引自法国新浪潮导演特吕弗的话令马丁•斯科塞斯的影迷大为赞叹,仿佛长期以来他们所苦恼的就是不知道如何来称谓他们的教主,现在终于为这位电影大师找到了实至名归的头衔。

马丁•斯科塞斯在中国拥有颇多影迷,有着颇为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他的《穷街陋巷》、《好家伙》、《愤怒的公牛》、《出租车司机》、《金钱本色》还是引起争议的《基督最后的诱惑》,另类的《纯真年代》以及2010年最新拍摄的神经兮兮的《禁闭岛》,都是最争夺眼球的电影佳作。纵观一长串他的作品单,会为他持续旺盛而惊人的创作力由衷赞叹。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几乎每隔一两年就有一部传世佳作问世。若非有着对电影惊人的热爱,绝不能做到。

这一点,会让所有把电影这一艺术样式当做商业来经营的电影工作者汗颜。诚然,人们需要消费,导演需要职业化,但像马丁•斯科塞斯这样视电影为其生命的导演只能说是非英雄时代的英雄,非宗教时代的教主。1975年他就说过:我爱电影,那是我生命的全部。

马丁•斯科塞斯显然没有乔治•卢卡斯或斯皮尔伯格那样更受主流的喜欢,从奥斯卡小金人对他的吝啬就能看出来,可是,当他终于也站在那儿,这三巨头一同站在领奖台上,愈挫弥坚的马丁•斯科塞斯的光芒难以遮掩。他已经不需要小金人给他增光,相反,他在借光给小金人。

从前看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就有点怪,有些电影明明是他拍的,却不像,有些不用说,也知道一定是他拍的。在他身上有一股子蛮力和执拗劲儿,作品也有一种原始生命力。本书认为,其生长的小意大利区提供了个人风格的地理空间;天主教提供了个人风格的道德基础,而新浪潮则为他提供了美学范例。一句话,马丁•斯科塞斯的个人风格如此“三位一体”孕育生长,开花结果。

他在纽约小意大利区长到16岁去纽约大学,之前几乎没有外出。有趣的是,我们知道的美国也许只是意大利移民的美国,很不主流。在他还略显生涩的早期影片中,主人公强烈的救赎情绪有时会令人乏味到厌恶,然而,所幸,他有罗伯特•德尼罗,这人一出场,就揪住了所有人的目光,举手投足带着戏。连他在《好家伙》里的三个主要角色也是进不了意大利主流黑社会的一群边缘匪徒,为什么?因为他们血缘不纯粹,就算妈妈是西西里人,就算你是杀人不眨眼、头脑灵活的劫财大盗也不行。作品本身是对浪漫化和英雄化的意大利黑帮电影《教父》的颠覆之作。

宗教情结在他的《基督最后的诱惑》抵达顶峰。他得以在直面十字架的瞬间,直面他自己,用电影这种艺术样式做现世的救赎,那就是他在16年的小意大利区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而得出的结论:你不可能做圣徒,你不是在教堂而要在街头救赎,而他本人,则是在电影创作当中救赎。

本书另外一个解密就是让人看到,几乎每一部成功的作品之前,他会有一部纪录片垫底,而他的个人风格里头不可忽视的也就是这种纪实风格。这也许是天主教的另外一个果实,但也许是因为他的笨拙。他绝不是一个平常意义上的聪明导演,因此他成就了他自己——这种悖论总在上演,世人往往视而不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