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古诗词里的人文情怀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詹百利 参加讨论

    “文化”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本是一个动词,最早在《易经》中被表述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强调的是人文精神的化育生成功能。在广泛汲取世界人类文化智慧的今天,仍然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尤其是那些流传千百年的诗词名篇,其中饱含的人文精神,对磨砺我们的精神品格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既不能隔断文化血脉,又要做到与时俱进,开创文明的新局面。
    “诗”在经典文献中特指《诗经》。《诗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非常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它作为儒家 “六经”之一,以其文本的权威性和直接性,滋育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灵。《楚辞》的出现,使中国诗学思维“诗骚”并举,又有与民间歌谣相联系的“乐府”采集,形成了中国诗歌智慧渊源多元互补的动态局面。屈原向天发问,采取人神共舞或生死对话的方式,用神话来抒写人间真情,用死亡来印证生命价值和民族责任。
    古代文人以敏锐精妙的词句点醒了山川亭阁的灵魂,形成了闪烁着人文亮点的“诗的地图”。游览崔颢笔下“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武汉黄鹤楼、李白笔下“相看两不厌”的宣城敬亭山、张继笔下“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苏州寒山寺、杜牧笔下“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扬州二十四桥、柳永笔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杭州、苏轼笔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黄州赤壁,能感受到山川风物中的诗情画意。
    古典诗词名篇还培育着人的胸襟、情操和气节,成了中国人约定俗成的精神文化教科书。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令人感到悲壮;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令人感到忧患;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令人感到壮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