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近日透露,编纂工作今年进入全面启动阶段,《清史》目录已拟定第六稿,预计整部《清史》达3220万字,初稿将用6年时间完成。这不论对史学界还是大众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当然,也有人对此产生了疑问:3220万字的《清史》编给谁看?(《中国青年报》4月24日许斌文)。笔者以为,这样的忧虑是完全 没有必要的。谁都知道清朝的皇皇巨著《四库全书》,这部丛书当初编纂的时候有没有怀疑这八亿字给谁看呢?然而,乾隆留下的这部遗产的价值,我想应该没有人去怀疑的。 《四库全书》是一部丛书,可能和《清史》没有很大的可比性。但同为编纂,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应该是一致的。纂修一部高质量的清史到底需要多少字呢,笔者是属外行,自然无法评价。但从我国历代修史的情况来看,《隋书》100万字,《新唐书》360万字,《宋史》800万字,《明史》500万。单纯从统计数字来看,这些天文字数不要说对于古人,就是对今天知识爆炸的社会来说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这方面来讲,担心“3220万字的《清史》编给谁看”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古人在造纸术和信息传播方面与今天已不可同日而语,谁都知道,在他们编出800万字、500万字的巨著时,有没有考虑这些书出版后到底有多少人购买呢?况且,古人所使用的文言文,与今天的白话文相比,其简洁程度可想而之。 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一个朝代灭亡以后,后继的新朝代为了总结历史,借鉴往事,吸取经验教训,都要给上一个朝代编纂历史,这个优良传统绵延不断,经久未绝。中华文明能够五千年一脉相承,与我们这个国家注重修史不无关系。清朝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不仅国内关系错综复杂,而且联系整个世界的大背景,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以及近代以来各国关系的交往日益频繁,清朝的盛衰变迁都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经历过的巨变。用3000余万字来描绘这个社会变革的图景,又怎么会多?早在北洋政府时期,动荡时期尚能够修一部800万字的《清史稿》,在今天和平与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面对这部残缺不全的《清史稿》,难道我们没有理由来完善它吗? 若要说3000万字清史修给谁看?试想想,看清史的人与看二月河的《康熙王朝》的人会是一样吗?就是二月河,他假如没有从现存的清史研究中吸取养分,他能写出这本著作吗?修史最重要的是尽可能最真实、最详尽地保存史料,若如此单纯地考虑“编给谁看”这样的“市场导向”的话,所有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基础学科莫不是都要关门,而这部清史“畅销”的同时,其真正的学术价值将荡然无存。国家花这么多的经费和这么大的精力去编修一部史书,其第一目的就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不仅在于“以史为鉴”,也在于后人能够从今天的著作中了解过去的生活方式,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贡献力量。 有关《清史》,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说“字数是否太多、不适合阅读、编给谁看”的见解。之前我听说过学术界对《清史》编纂体例的分歧,以及后来又在“国学网站”上,看到许多网友对清史应该采用繁体还是简体的争论。令我惊奇的是,大多数人赞成使用繁体,认为有必要使《清史》与过去的二十六史保持一致。假如,在这个问题上再次使用“编给谁看”这样的逻辑的话,《清史》莫不是又要让“普通”读者“失望”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