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成,男, 1918年出生,原名孙顺潮,著名漫画家,《人民日报》高级编辑,现任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主要从事漫画的创作及漫画幽默理论 的研究工作。自 1946年开始从事漫画工作,至今已近六十载,共出版《康伯》、《王小青》、《方灵漫画选》、《幽默漫画》、《方成钟灵政治讽刺画选集》、《幽默、讽刺、漫画》、《笑的艺术》、《报刊漫画》、《滑稽与幽默》、《高价营养》、《说画集》等个人漫画集、杂文集、漫画理论著作 30余种。 采访方成之前,方成的一个朋友告诉记者:“要采访方成读书方面的事,那是绝对没问题,不过你进门的时候得侧着身走,别把人家的书墙给碰倒了。”记者心想,方成肯定有很多很多书。但当记者进门时却看不到一本书,心里正在纳闷,只见方老左右一推,两道推拉门打开了。嗬,整整一面墙的大书柜摆得满满当当的。 方成是个以笔当枪的漫画家,他研究幽默研究了 20年,幽默着读书却读了一辈子。 少年乐“打仗”“滑稽”有滋味 “幸亏当年没有电视,要不然也看不了那么多书。”说到自己早年的读书经历,方成非常感慨。 30年代的时候,人们的生活娱乐非常少。方成家离市场很近,里面有个小书铺,既卖书也收书,大部分都是线装书,价钱挺贵。方成当时也没什么钱,就看完一本,再卖给书铺,换本别的。就这样,初中三年几乎把所有的中国古典小说看了个遍。 在这些古典小说中,方成说只要是打仗的、滑稽的他都喜欢看。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西游记》、《聊斋》、《济公传》、《东周列国志》等好几十种,还有现在都见不到的好多武侠小说。但就是不爱看《红楼梦》,因为里头没打仗的,也不滑稽。在这些古典小说中,方成最喜欢的还是《西游记》和《济公传》。 《西游记》是方成看的第一本小说。父亲当时给方成买了一整套线装的《西游记》,方成那时候放学一回到家,就看《西游记》。越看越有趣,后来就把那些可乐的段落反复看。其实倒不能说这本书的内容给了他多大的人生启示和心灵上的震撼,只是其中的幽默与滑稽给他的心灵带来了许多的快乐,同时也使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方成从小就爱在村里的墙上画画,后来因为喜欢这种幽默逗笑的东西,慢慢开始在画画中融入逗笑讽刺的成分。方成回忆说他第一次画漫画是在“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时候,当时在上高二,学联搞运动,他和一些同学搞宣传,只有他一个人是画画的。那天学校被包围,方成没能出去。一周后,又有游行,方成一出去就挨了一刀,刀伤及骨,至今还有疤。 1942年到 1946年,方成在大学学化学,毕业后竟然转行画漫画。他一个人跑到上海,既没钱也没有住处,与数百人竞争一个广告绘图员的工作。当时上海很流行那种画大美人的广告,惟有方成画漫画。而就那么巧,招聘的是个美国人,一下子就看中了方成的漫画。于是他就有了工作和住处,一边画广告一边搞漫画创作,给当时《大公报》、《观察》投稿。但有一天方成画了一副骂美国大兵的漫画,正巧被美国上司看见,一把抢过来要撕,方成抄起一个酒瓶子,两人打了一架。广告公司的工作自然就丢了,可一出来正碰见《观察周刊》的主编储安平,方成就被他拉去给《观察》做画刊了。要知道《观察周刊》是解放前最有名的刊物,胡适、鲁迅、钱钟书、杨绛、马寅初等很多名家都是这里的作者。结果几个月的时间,方成就在漫画界里画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方成将这段生活描述得既轻描淡写又生动有趣,而且反复说自己是个很有运气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运气,他也不会成长得那么快。但是稍微读过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生活非常困苦,即使是当时思想最进步的文学青年也往往显露出困惑、迷惘和消沉的情绪,就算是在慷慨激昂的文章中也难免会看到晦涩和怨恨的色调。 文学青年况且如此,那么像方成这样以笔当枪的漫画家,所承受的压力和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从方成的话语中,你却处处能体会到平和的灵动和幽默的玄机。(这大概是得益于方成早年所看的那些诙谐幽默的小说吧。)所以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运气的话,那就是方成有一颗幽默的心。就像有人说的“幽默的心灵才是最健康的心灵,幽默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 侯宝林发问幽默学苦研 方成的书柜中大部分都是有关幽默研究的书。方成说这二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幽默理论的研究。问及缘起,方成说是有一天侯宝林来,问他到底什么是幽默。方成一想,唉,自己画了一辈子漫画,搞了一辈子幽默,还真不是特清楚幽默是什么。于是两人把李滨声约来,聊了一上午,但最后还是没搞清楚。 方成是个认真的人,从这以后就开始查书。 30年代林语堂研究幽默,写了一本书叫《论语》,当时鲁迅、郁达夫也都在写。但是都是写幽默有什么好处。于是又查了辞海,但其中说幽默是一种修辞方法。方成一想,不对呀,我画的漫画挺幽默的,可是一个字没有,这哪叫修辞啊?再比如,侯宝林说的“一个自行车除了铃儿不响那儿都响”。这也不是修辞呀?修辞是有格式的,有方法可以学,可幽默学不了啊? 后来方成又找了些外国的大百科全书。美国的一本书里这样写到:“凡是逗笑的全是幽默,凡是讽刺的都是幽默。”方成一想这也不对呀,逗笑的还可能是滑稽,滑稽和幽默可是不一样的。接着看了英国的、法国的书,也不对。于是方成就把市面上所有能买到的有关幽默的书都看了。比如很幽默的作家肖伯纳就说,幽默是不能下定义的。还有的说幽默是从英国来的,但是中国古代在秦国的时候就有幽默了。方成就此还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秦二世即位的时候,想要把城墙都漆上,旁边的优旃就说了:“好呀,多壮观呀,而且那油漆还挺滑,敌人想上都上不来。可是有一个问题,上漆得在一个房子里阴干了,不能晒。哪找那么大的房子去呀?”二世一笑就作罢了。可是那时候英国在哪? 接着,方成就想凡是存在的事都得有个来龙去脉,一定会有个源头。于是就开始在各国的大百科全书中查幽默( hum o r)这个词的来源。很多书里都说是从意大利来的,原来是指一种胆汁,有这种胆汁的人才会幽默,后来这个词传到了英国才有了现在幽默的意思,所以好多人都说幽默是从英国来的。方成还是觉得不对,他认为幽默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两个人说话交流才能产生幽默。比如方成的一幅漫画《武松过岗》,画的是武松背着他的老婆孩子过景阳岗,他老婆说:“大虫来了,打不打?”武松棒子也扔一边了,跑得飞快,边跑边说:“唉,拖家带小的,得过且过吧!”且不说其中有什么深意,但一看就令人发笑,这就是幽默。 同时方成也说幽默是一种语言形式,很多作家都在用。比如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道:张太太是位四十多岁的胖女人,外国名字是小巧玲珑的 Te ss ie。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俏,身材将来准会跟他老太爷的洋行资本一样雄厚。描写的极含蓄又生动,其中还显然透露出作者的讥讽之意。 方成说,一只猴子玩一个杯子,大家都笑了,那是滑稽。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从天上掉下一个皮球,正砸在这个人的脑袋上,人家看了都会笑,如果这个人再是个秃头,大家笑得就更厉害了,这也是滑稽。 幽默这个问题的确不是一个定义就能说清楚的。因此二十多年来方成坚持不懈地看了许多研究幽默很经典的书,像柏格森的《笑———论滑稽的意义》、赫伯的《论幽默》、老舍的《幽默论》、让·诺安的《笑的历史》等,也在自己的实践中研究幽默的特性。方成他已经写了八本有关幽默理论的书,现在正在写第九本。 杂文读鲁迅着迷朱德庸 方成说读书不是一件可以被逼迫的事。方成说他喜欢幽默,所以看幽默的书就是一种享受。比如,他最近迷上了朱德庸的漫画,觉得幽默,好。有时候累了,看看朱德庸的漫画,就不累了;有时候心烦睡不着,看看,就觉得心情舒畅了,一下睡个好觉。 同时读书也是一种兴趣,有兴趣干的事才能干好。方成爱幽默,才能看那么多有关幽默的书,动脑子思考,做大量的研究。方成还给记者看了他做的读书笔记,真的是非常认真,所有觉得有用的话都是用手抄下来的。记者问不是有复印机吗?方成却说,不写下来哪记得住啊? 除此之外,方成还喜欢杂文,因为杂文像漫画一样是对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且很多杂文大家同时也是幽默大家。于是方成就看了许多杂文,他最喜欢鲁迅的杂文,因而连带给鲁迅全集做了非常详细的索引,随便问他一句鲁迅的话,马上就能找到出处。 因此,方成就想对本报读者说,重要的不是去读那一本书,而是找出你究竟对什么感兴趣,一旦你知道你喜欢什么,自然就知道读什么书,该怎么读了。 方成未来的阅读计划就是读相声和喜剧方面的书,因为研究了好多年漫画的幽默、文字的幽默,他对其他形式的幽默也很有兴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