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猴年元宵,世纪诗翁臧克家先生去世。我的思绪如潮涌上心头,想到臧老漫长的一生,想到我所知道的臧老的点点滴滴,不禁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我初读臧老的书,是在整整60年前的1944年。那时我是个大学生,臧老算来年近不惑,已是一位享誉全国的人民诗人,他的诗,在青年学生中广泛传颂,影响很大。他来自 民间底层,身受并体察劳苦大众墨面乃家的疾苦。他的诗浸透了他为他们流淌的泪。臧老的哭,是我初次对诗人的感悟。然而后来,当我亲睹这位民间诗人时,却异样地觉察到他的另一面——他的笑。 那是在上世纪50年代,在东总布胡同十号的人民出版社大院。我们同任人民社编辑,但不属同一个编辑室,因此接触不多。他身体单薄,据说患有肺病。不过,每当工间休息时,我常见他在大操场散步,和同志们聊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清瘦的脸上永远带着的坦诚敦厚近乎天真的笑。他那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编辑,昔日显赫的大诗人的名望,已如过眼烟云,没有人关注了。后来他调离人民社,我再没有机会和他接触。但这一哭一笑两个同样强烈的印象,却在几十年中深深留在我心上。 横扫中国大地的“文化大革命”,又把我们扫在了一起。1969年秋,原文化部所属各单位,大部分人员被遣送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在军事化的体力劳动中改造思想。虽同在一个干校,臧老所属的五连在向阳湖畔围湖造田,而他的老伴和女儿则和我同在十三连——粤汉路上的汀泗镇乡间劈山采石烧石灰。两连相距数十里,一个家庭被生生拆开,而臧老那时已六十多岁。 就我所知,一个炎夏的休假日,他好不容易获准来汀泗探望妻女。几十里的路程,没有交通工具,他不得不顶着烈日步行几小时,才到达十三连。不料趁兴而来,却败兴而返。他因头上戴着的政治帽子,被拒与亲人相聚,连口水都没喝,就又顶着烈日跋涉返连。如此沉重的失望打击,落在另一个人身上,恐怕免不了要一路哭着回去的吧。但我猜想,以他淡泊的性格,他会泰然处之,不以为意。果然,在他后来写的那些怀念向阳湖的诗篇中,丝毫没有流露出苦涩和怨尤,而是尽情抒写田园风光之美,劳动生活之乐,和朴实村民的亲切情谊。他歌颂向阳湖的这些诗,曾招致一些干校人士的微词,认为他过分美化了干校的生活。我却以为,臧老对向阳湖的美好记忆和怀念,是发自内心的。他出身农村,对土地和农民怀有与生俱来的亲情。那把数千文化人发落到穷乡僻壤修地球的大运动的政治内涵,那作为“文革”极左症候之一的五七干校的历史是非,不在他所特别关注和思考的事物之列。 哭和笑,这两个相反却不相抵的特性,构成了臧老的一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