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罗素的一篇评审报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新京报 李国涛 参加讨论

    这些年,学术研究的空气浓厚起来,学者们纷纷标示出自己出于某某师门———当然,是出自大师之门。他们标示学术由来,虔诚地表现出谨遵师教,恪守门弟子之规。这些,自然有其积极的一面。这是讲学术传承,是薪火相传。不过,我以为这也不必太过拘谨。要学术发展,还要弟子们有一种超越师传的努力 ,也就是有创造性的建树。而师长呢,更要谅解、支持这一切。要有这种风气,这才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前几天,买来一本新出的《罗素自传》(2),随便翻翻,就遇到这个问题。这是关于罗素和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的关系问题。这两位哲学家及其学说,都不是专家以外的人能懂得的,我自然不懂。但看《罗素自传》,其经过和情理还是能看得出,就在这里说一说。
    罗素(1872———1970)是英国学人,高寿,一生成就甚多。维特根斯坦(1889———1951)是奥地利人,后入英国籍,是罗素在剑桥大学的学生。他死后,英国人称他为英国哲学人,德国人称他为德国哲学家,奥地利人称他为奥地利哲学家,可见他的分量。《逻辑哲学论》是他的成名作,深奥难懂,影响至今;他的为人也古怪。他先受罗素哲学的影响,后来罗素又受他的影响。他们的这份师弟关系甚为有趣。说起来,罗素应是他的恩师。他不但受学于罗素,而且其天才被罗素发现。他的成名作就是他在一战时的战俘营里时写成的,就多亏罗素帮助,才能出书。罗素为他的书写序。据说他对罗素的序还不感兴趣。这在我国学人中似乎是不好理解的事。假如陈寅恪、王国维为谁的书写篇序,谁不喜得屁颠屁颠的呢?他不,他认死理。《逻辑哲学论》1922年出版,此前他已多次与罗素争论,弄得罗素很不开心,但并不恼怒。罗素还是为他的书写序。我看到1916年罗素与友人信里说到他“遭到维特根斯坦最猛烈的批评”,这种批评“是我一生中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一个事件,而且对我此后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影响”。同年还说过,“维特根斯坦的批评使我有一种失败感”。可见学生的批评对他有多大的震动。
    这就说到1930年,维氏的经济情况不大妙,极需一笔资金才得以进行研究。但是学校的评议会说,要得到资金,必须有一位专家对维氏的研究提出评审报告。于是几位学者就找到罗素,请他写这个评审报告。而这不是一件轻易的事。维氏的学说出名难读,费时间。而且他还没有完全的稿件,他自己就说,谁也读不懂,必须他与之面谈,才能说清。后来,维氏访罗素,面谈几十小时,这时评议会只等待罗素的报告。罗素说,“只有在我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我才能理解维特根斯坦”,后来他在病中读了维氏的草稿的一部分。他写的这个评审报告的确很感人。学术内容我不能理解,但后面的结论谁都可以明了。报告结论说:“维特根斯坦的这部新作所包含的一些理论是新颖的、极有创见的,而且无疑是重要的。它们是不是正确,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喜爱简单性的逻辑学家,我本来愿意认为它们是不正确的,但是从我已读过的东西来看,我深信他应当有一个机会来把它们完成,因为当其完成时,将不难判明它们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看来,凡有创见的著作,就值得支持。是否“正确”,不应是惟一标准,罗素坦言他也看不准,不敢断言。其实谁敢断言呢?断言者,往往是瞎吹。可贵的是他说,他并不喜欢它的风格,而且“本来愿意”说它“不是正确的”,但预计它将是“全新的”,故推荐。不吹捧,不压抑,评价得当,说话坦诚且有情感,真是大学者本色。那位维特根斯坦呢,后来的成就也不弱于老师罗素。这多么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