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大会》已圆满结束。大会办得十分成功,对普及戏曲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凡事皆有美中不足,有几个小问题,虽属白璧微瑕,也想提出来说说,以供再举办类似活动参考。 说“尖团”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虽只有一句念白,却寓意深刻:不入中国戏曲这个“园林”,怎知其“博大精深,缤纷如许”。北昆青年演员朱冰贞带妆带身段的这句韵味醇厚的念白之后,在“百人团”的大背景下,主持人款步走来,一下子就把观众引入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这个开头清新别致,创意极佳,完全摆脱了很多晚会起始必定是一帮男女又唱又舞来“营造氛围”的窠臼。令人略有遗憾的是,朱冰贞把团字“许”念成了尖字。京剧字分尖团本继承于昆曲,昆曲自应更加严格。问题虽小,但众多专家对大会倾注了心血,也是不该出现的。 说“拍板” 过去老戏迷“听戏”(不说“看戏”)每遇“大腔”,往往闭上眼睛,手上拍着板,忘乎所以地完全沉浸于艺术享受之中。《中国戏曲大会》的电视播出中,时而也给一些参赛选手“拍板”的特写镜头,时间虽短,一闪而过,但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即板往往拍得不对,说明他们对唱腔板式并不熟悉。方旭演唱《赵氏孤儿》“我魏绛”时,我发现同时有两位选手在“拍板”。这段唱是二黄汉调,速度较慢的一板一眼,而他们却都是按有板无眼拍的。给拍板镜头无非两个用意,一是说明选手听得很投入,一是表示选手很“懂戏”;如果拍得不对,效果适得其反。建议以后再给这种镜头,一定要选个拍板正确的,事先做个安排亦无不可。这虽是个极其细微的问题,许多人可能都注意不到,但为了尽善尽美,也不可忽视。 说翎子 京剧中哪些人物可以插翎子呢?大致有:年轻英俊之武将、女中豪杰、绿林英雄、“番邦”将帅、神仙妖怪以及按照传统历史观念的“非正统”一方等。大会点评嘉宾赵晓东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有两点值得商榷:其一,他认为三国戏中刘备一方不插翎子,曹操一方插翎子,因为前者是“正规军”,后者不是“正规军”。这本是正统与非正统之区别,与“正规军”何干?曹操乃是汉室丞相,他的军队怎会不是“正规军”?我们能说解放战争时,国民党的军队不是正规军吗?再者,小生饰演的杨宗保在很多戏里都插翎子,难道他也不属“正规军”?其二,赵晓东还认为,穆桂英之所以插翎子,是因为她曾是占山为王的女大王,后来才降顺宋室,这更是莫名其妙。《战金山》之梁红玉、《樊江关》之樊梨花、薛金莲,都没当过“女大王”吧,她们为何插翎子?连皇亲柴郡主在《状元媒》射猎一场也插翎子,又该作何解释?点评嘉宾负有向广大观众普及戏曲知识的责任,不可不慎啊。 说反串 央视知名主持人孙小梅的主持风格优雅大方,从容稳练,端庄靓丽,且极具亲和力,再加上她得体的服饰所蕴含的古典美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十分协调,当为《中国戏曲大会》主持人的不二人选。如果说尚有美中不足的话,那就是她说的“半句话”涉及到对“反串”的理解:“我反串演过……” “反串”本是戏曲界内部的事,指演员不演本工戏而扮演其他行当的角色,如马连良、谭富英的本工都是老生,但曾分别扮演过《八蜡庙》之费德功(武花脸)和朱光祖(武丑)。反串只是偶一为之。李慧芳擅演青衣和老生两个行当,且经常演,那就不能叫反串,而是“两门抱”。 当前,对反串有两种错误的理解。其一,说相声、唱歌等艺术门类的演员唱一段京剧(有的还唱得很糟糕),也被称作“反串”。“反串”与“本工”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本工”,何来“反串”?过去最著名的票友参与专业团体的演出,也不能作“反串”,只能叫“客串”。其二,把跨性别演出叫作“反串”。京剧形成(1840年左右)以后,数十年间女性不仅不能登台唱戏,甚至进戏园看戏也是不允许的。因此,戏中的女性角色,只能全部由男性来扮演。如果男演女、女演男叫做“反串”的话,那岂不是四大名旦都“反串”了一辈子青衣,而孟小冬却“反串”了一辈子老生吗?孙小梅的那半句话,大概就是受了这种论调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