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大的高等教育市场无疑是精彩和令人向往的。然而,不同的学术标准体系、文化背景和法律框架构成的中国市场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又足以使外国教育提供者心生忐忑,乃至望而却步。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原公使衔参赞斯考特·谢帕德感叹:“外国机构进入中国提供教育的复杂程度众所周知,……自谨慎开放部分教育市场以来,不管中国相关权威机构是否赞同这一说法,中国出台的战略和措施令外国人费解。” 伦敦大学客座教授迈克尔?夏托克称:“即使有可能,想要在像……中国这样的地方白手起家建立一个研究基地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容易导致过分拖延和失望。”在外国人眼中,中国跨境教育市场诱人且云遮雾罩。 袁靖宇的论著《怎样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基于中国跨境教育政策框架的策略研究》试图拨去笼罩在中国高等教育市场上的轻纱薄雾。论著针对外国教育提供者的需求,在构建中国跨境教育政策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访谈和问卷调查,阐明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成功实施的历史、政治和组织因素。 论著阐述了那些外国人在理解中国合作办学政策过程中最感困惑的问题:中国开展跨境教育的动机和目的、法律和政策、文化和准则究竟是什么?他认为,教育输出国的发展理念以经济收益为主导,往往强调国际竞争的策略;教育输入国的发展理念以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为主导,往往强调国际合作的策略。在过去和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政府关于跨境教育的政策和态度无疑是不断变化的,不变的是其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以国际化推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中国的国家共识,然而它却是一场没有脚本的舞台剧。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框架、监管制度和配套政策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前后经历了十分慎重(1980~1994年)、有限开放(1995~2002年)、积极慎重(2003~2005年)、从严控制(2006~2010年)的演变过程,2010年以后进入鼓励建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阶段。这是中国政府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高等教育发展不同阶段、在加强能力建设和维护教育主权间反复权衡的结果。作者构建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分析框架,为外国人理解中国政策及政策背面的含义提供了一把钥匙。 作者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面临的主要挑战、关键问题和经验教训,将其成功经验归纳为对主要风险的明确认识和谨慎管理。合作办学机构的最高决策机构不仅保证外方机构保留所有学术事务的责任,以保证有关课程、教学方法、教育质量和学术标准与外方母校严格对等,而且保证中方机构能够发挥其在中国教育界的专长,充当合作机构与中国政府间的协调人,并为校园提供相应的后勤保障和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支持。坚强有力的决策执行机构保证学校向着明确的愿景目标发展。对合作机构的长期投入是与中国合作伙伴和政府建立信任的关键之举。尽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合作双方都很重要,但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教育发展是优先于收益的首要问题。 作者将对外国教育提供者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核心原则概括如下:①与龙共舞——将机构目标与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靠拢。②做你拿手的事——保留所有学术事务的责任,以保证有关课程、教学方法、质量和标准与母校严格对等。③保持商业头脑——合作项目必须有盈利基础。如果羞于言利,即使是非营利机构也无法长久维持下去。④从小规模开始——在建立小的合作项目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关系,是进一步扩大合作和未来签署更正式的协议的基础。中方合作伙伴和支持合作的地方政府,出于规模经济的目的或对“大盘”的偏好,往往一开始就希望合作的规模比较大。由此带来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⑤建立人脉关系——与中国合作伙伴的领导人和未来合作机构所在地政府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是进行跨文化沟通和理解的有效基础。⑥ 设计好退路——做好在必要情况下终止合作的法律预案,以便在你必须重新安排学生、撤消法律文件和关闭学校时使用。如果合作项目运转得不好,清醒地认识到并且把损失降到最低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这部论著由享誉全球的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以中英双语出版,其目标读者首先是西方读者,但它同样适合中国读者。作者从外国教育提供者的视角来考察中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前景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效果,研究分析外国教育提供者的动机、引路人的作用、中国合作伙伴的标准、发展模式、地理位置、组织职能和制度安排(包括治理结构、学校文化、教师聘用、招生与营销),不仅可以为中国修订跨境教育法规和政策提供实证支持,也可以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的中国高校了解国际合作伙伴的愿景、目标和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怎样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基于中国跨境教育政策框架的策略研究》 袁靖宇/著 ISBN 978-1-259-07183-6 MHID 1-259-07183-9 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