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创新中国城市研究的话语体系——评《中国城市转型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3月 裴长洪 参加讨论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出区域现代化的新路径,就必须建立起城市与区域联动转型的新机制。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与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实践行动,已经成为推动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两大引擎。面对全球城市体系、经济体系加速重组的挑战,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该怎样推进?国内城市的转型发展战略与路径该如何选择?已经提前到来并日益加剧的 “城市病”应当如何有效“诊治”?近读李程骅研究员的新著 《中国城市转型研究》(以下简称《转型研究》),获益颇多。
    这部40余万字的专著,系统研究了中国城市转型战略与实践路径。作者在世界城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新格局中,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探讨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中国城市转型的动力机制、演进路径、价值导向和节点突破,在产业升级和城市空间优化的双重维度下,构建了一个研究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学术框架和支撑体系。作者围绕经济转型与城市转型相互作用的核心命题,逐层论述产业结构升级与新产业体系构建、现代服务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中国城市转型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机制,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区域发展一体化进程、生态文明建设准则对城市转型发展的“空间响应”特征,创新了中国城市研究的话语体系,也丰富了世界城市化、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内涵。
    构建影响城市转型发展的“横轴”和“纵轴”
    城市转型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更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重大转折,也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大变革,现代城市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不断转型、提升竞争力的过程。而国际城市之间因资源禀赋不同、所处发展阶段以及治理方式上的差异,对转型发展的时机切入、推进措施和具体对策,都会有自身的独特性,由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转型模式,使国际城市转型行动呈现出丰富性的特征,这也为当前中国不同层级的城市转型的实践路径的制订,提供了更多的借鉴与启示。《转型研究》一书,从世界城市体系的变动趋势、国际城市成功转型的路径选择的综合分析中指出,我国的新一轮城市转型行动,应在充分借鉴国际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建构起基于创新驱动、生态为基、绿色发展的集约化、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战略、新方式和新路径。
    基于上述的宏观把握与价值判断,作者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学术框架。在这个逻辑框架之下,分别建立起产业动力机制对城市转型发展影响的“纵轴”和制度创新下的城市空间优化对城市转型支撑的 “横轴”。“横轴”从产业结构升级与新产业体系构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生长等方面,来阐明中国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的互动机制和对应关系;“纵轴”则从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实践成效以及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整合作用,进一步验证城市转型发展中“空间响应”的重要性。“纵轴”与“横轴”的协同演进和正向作用,系统保障了中国城市转型的战略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达到或接近以先进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城市转型的实践创新,让持续的实践创新来丰富城市发展的理论体系的“理想状态”。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快城市转型升级
    《转型研究》依照“理论探源—国际视角—现实对应—实证检验—战略选择与对策建议”的研究路径,提出要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下,调整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向,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加快城市转型升级的步伐,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使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体系,促进大行政区域内、经济区域内的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审视其实践指导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该书明晰了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作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是“压缩型”的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固然提高了发展效率,但也浓缩了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近年来以交通拥挤、城市积水以及雾霾、生态环境恶化为突出特征的“大城市病”的集中爆发,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倒逼经济增长方式与城市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战略行动中,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城市的发展要从过去追求空间规模的 “外延式”向集约、高效的“内涵式”转变,要从过去追求经济增长指标的“速度型”向构建高端产业体系的“质量型”转变,城市的发展动力要从“投资驱动”变为“创新驱动”,中心城市、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与整体功能必须实现从 “制造型”、“生产型”向“服务型”、“商务型”的转变。
    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必须告别过去以土地、人口城市化主导的粗放型城市发展方式,坚持以新型城镇战略为引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准则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探索出“主动转型”的新路径。对此,作者认为,我国的城市转型要立足于城市创新发展的时代前沿,来进行“系统的系统设计”,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系统推进,既要确定创新驱动、集约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战略方向,同时也要制定差别化的城市转型路径,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和能级水平的城市提供对应的国际标杆,以整体提升中国城市的转型效率:坚持以经济转型带动城市整体转型的原则,即通过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速产业升级步伐,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立起开放式的新型产业分工体系,打造与全球产业链对接的国家价值链,承担起参与全球经济活动、整合国际高端资源的职能,全面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在新一轮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中,政府的规划必须突出新的价值导向,即通过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转型发展,进一步带动区域发展,形成有机化的“城市群”、“都市圈”空间扩张方式,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参差有致的有机的网络体系,真正实现城乡一体、产城互动。作者认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出区域现代化新路径,就必须建立起城市与区域联动转型的新机制。同时,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下,全方位推进中心城市引领下的区域现代化,也有助于转变我国城市的治理方式,即从原来强调城市单一经济功能的转型突破,上升为整体系统的转型发展。为此,作者在书中运用了长三角地区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的中新生态城以及多个国家级新区的创新实践,来印证中心城市带动下的区域整体转型的可行性,展现了对转型实践的价值引领功能。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