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oeeee.com/epaper/C/html/2015-09/13/content_3467197.htm?div=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高远 2015年9月13日 第GB09版  南都讯 记者高远 一代帝师陈宝琛家族如何延续世家之风,文化学者赵珩又如何去寻回晚清名臣赵尔巽、赵尔丰的血脉与文化传承?近日,由周景良、赵珩等口述,《东方早报·上海书评》记者郑诗亮采写的《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由中华书局出版。“较之于权力与财富,家风对子弟的发展、家族的昌盛所起的作用虽然并不明显,却更深远,也更持久。”郑诗亮说,这是做完“文化世家”系列访谈后,他最为突出的一个感受。 百年文化世家的耀眼光芒 “我家六代人走过的一百多年历程,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一个家庭的历史,就算是这长河中一泓涓涓细流,它所映照着的是这一百年的社会缩影,而这股细流只有融入长河之后,才会得以延续和繁衍,抑或这就是家庭与历史的关系吧。”学者赵珩先生在书中曾这样说道。 百多年来,中国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局”,在剧烈的社会、文化、阶层的变动之中,却有一些传承百年的文化世家依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出身于这些世家的后人们在不同时代、各自领域做出各自的贡献,展示出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 如出了帝师陈宝琛的螺洲陈家,出了晚清名臣周馥、近代著名实业家周学熙、近代著名藏书家及实业家周叔弢的建德周家,出了晚清名臣赵尔巽、赵尔丰的襄平赵家,出了现代文博事业开创者吴瀛、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的宜兴吴家,以及出了近代著名学者冒鹤亭、现代著名学人冒效鲁的如皋冒家等。 置身于世家弟子的C lub中 “有一种在一个巨大的世家弟子的C lub中穿梭的感觉。”郑诗亮表示。在这个系列中,郑诗亮一共进行了7个世家的访谈。据他介绍,其中最为困难的两点一方面是采访前如何进入这些名人家族的脉络,而另外一方面则是采访后的文字整理工作。“接受采访的都是老先生,最年轻的如叶扬先生也已到花甲之年,要如何能在聊天中带出想要的东西,还是有一定难度。”郑诗亮表示,这些先生都可以说满腹经纶,与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交往,若只是泛泛而谈,很难取得效果。对于未来,郑诗亮表示,出版方中华书局也希望这个系列能继续做下去。“目前都还只是主菜下锅,未来还会去寻找一些遗珠,继续这一系列的写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