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新京报》:皇帝穿衣是政治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子班
《服周之冕》 阎步克著
    中华书局2009年11月版 43.00元
大明皇帝衮服。
大明皇帝常服。
大明亲王衮冕服。
(图片来源网络)
    大明文武官员祭服。

    服饰是古代礼制的基本体现,等级不同,服饰要求也不同。违背等级穿衣服,可是篡乱大罪。让我们看看大明皇帝、亲王和大臣的Q版服饰图,就能见出其中差异。
    阎步克先生的新著《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并不是传统的经学著作,而是用历史学的视角和方法来讨论一个礼制问题,题目虽然不免沉重,内容却很有趣,甚至可以说,有一点探索解谜的意味。
    □书评人 子班
    《周礼》是儒家“三礼”之一,另两部则是《仪礼》和《礼记》。关于“三礼”的学问,在古代是属于经学的范畴内的。经学本来就以艰深复杂著称,而三礼之学更是其中尤其繁琐的一种,一踩进这个领域,就难免要瓜连蔓引地撞见一大堆前圣言论、后哲语录以及历代文献典章,让人望之昏然。不过,阎步克先生的新著《服周之冕》却对此有了一翻有趣的探索。
    由服饰想到的政治问题
    据阎先生自己讲,这部书的创作,缘起自一个很不和谐的历史场景。为了理解这个场景,先要简单说一下相关的知识背景。冕服,简单地说,就是古代的礼帽和礼服。《周礼》当中有六冕之制,即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其中大裘冕等级最高,衮冕其次,玄冕垫底。这些冕服不是随便穿穿的,一方面,服冕的人有等级之差。
    好了,这个制度看起来也是等级显明,秩序井然,不料到了唐朝,继承《周礼》六冕之制的大唐君臣们发现,他们需要面对一个很糟糕的情况:在一些祭祀场合里,譬如在祭百神、日月的时候,主祭的皇上用最低等的玄冕,在后面打下手的一品、二品官却穿戴着高级的衮冕和鷩冕,甚至一众跑龙套、打酱油的下级官员穿得都比皇上光鲜。如此以下凌上,“君臣倒置”,真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过,这样的局面,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大而言之,原因需要在古代经学和政治中的复古传统中去找。经学之“经”都是古代圣王的著作和言论,当然是以古为好,而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复古也是主流,是最响亮的口号和最大的政治正确。但是,复古说来容易做来难,做来做去,往往要变成以复古之名行创新之实,只不过“创新”在古代礼法的问题上可算不上什么褒义词。譬如,秦始皇到泰山封禅的时候,也曾想效法一下古人的礼制,于是找来几十名儒生做参谋,不料这些儒生的说法相互分歧且不合实际,始皇帝一怒之下就径自逢山开路地上了泰山。六冕的故事也正与此类似。
    复古路线的难题
    “服周之冕”是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的话,在后代的儒者看来,自然是金科玉律,必须要遵循;六冕之制在《周礼》中写得清清楚楚,也得拿来实践。
    但是,其一,《周礼》的内容虽然多,也总不能面面俱到,冕服的许多规格体制都说得不清楚;其二,冕服的事情,不只《周礼》,《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中各有说法,有些还与《周礼》差别很大,让后人无所适从;其三,汉代之后,历代学者关于礼制的注释疏解汗牛充栋,异说纷纭,关于六冕之制,也始终没有什么定论;最后,历朝历代在确定礼制的时候,可没工夫等学者们争吵出一个共识来,往往就是根据需要,或者因循前代,或者抄袭邻国,或者“复古”“创新”,或者便宜行事,结果历代的冕服制度,也就既相似而又不相同。这几条加在一块,合力之下,唐代的六冕之制便演变成那样一种奇怪的形态了。
    冕服制度是经学问题,但又不仅仅是经学问题。经学当中,既有信仰,又有技艺。相信诸经是“圣人所传”,里面蕴含了完善的道德学说和政治观点,这是经学的信仰;在五经当中搜揽辨析,以解释问题,提供观念,这是经学的技艺。在传统学术当中,经学的技艺可以说已经锤炼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但经学的信仰,是不是那么确然,却总让人有些怀疑。至少,经学中的理想一旦落到现实世界当中,便免不了因为各种原因被简化、改造、扭曲等等。特别是,学术和权力总是相互纠缠,难解难分。
    唐代君臣之所以不能容忍当时的冕服制度,主要是因为“颠倒衣裳”就等同于颠倒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这一点很明显地体现出,儒家的礼制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秩序之间,存在着相互映射的关系。唐代的臣子们着急地替皇上改掉“不合理”的冕服制度,可知他们都是皇权政治积极的支持者。
    权力与学术的博弈
    并未所有的经学学者都是如此,譬如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玄,他在推论六冕章旒之数的时候,坚持从学理出发,不肯在帝王的礼服上多画几个图案(即“章”),也不肯在帝王的礼冠上多挂几串玉珠(即“旒”),于是所谓君臣之别,几乎体现不出来。
    阎先生笑称郑玄此举可谓“政治不成熟”,不过政治上的不成熟反衬出来的,正是学术的独立和尊严。
    但在历史上,这样的情况总是少数,学术和权力的博弈中,做主轴的多是后者。阎先生讲述的六冕之制的故事,便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在这方面,经学对自己的反思是有限的。这样说并不是贬低经学,但在历史的大场景中,经学的故事确实能透露出更多的意味来。
    阎先生的新著还有一个特点:文笔简洁幽默。本来,拿起书,看到这样的大题目,难免有些正襟危坐、准备接受教育的感觉。不料翻了几页,就看见了FQ(“愤青”)这样的网络俗语,再往后看,类似的妙语也越来越多。能以这样轻松的文字讲述一个复杂的经学问题,这是很令人赞叹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