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手机版
|
旧版书库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首页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
文史
国学
古籍
诗词
世界名著
现当代名著
搜索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搜索
热门标签:
吴思敬
沈熙乾
舒晋瑜
张莉
张艳梅
陈剑晖
谭旭东
曹文轩
张柱林
俞耕耘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新京报》:皇帝穿衣是政治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子班
《服周之冕》 阎步克著
中华书局2009年11月版 43.00元
大明皇帝衮服。
大明皇帝常服。
大明亲王衮冕服。
(图片来源网络)
大明文武官员祭服。
服饰是古代礼制的基本体现,等级不同,服饰要求也不同。违背等级穿衣服,可是篡乱大罪。让我们看看大明皇帝、亲王和大臣的Q版服饰图,就能见出其中差异。
阎步克先生的新著《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并不是传统的经学著作,而是用历史学的视角和方法来讨论一个礼制问题,题目虽然不免沉重,内容却很有趣,甚至可以说,有一点探索解谜的意味。
□书评人 子班
《周礼》是儒家“三礼”之一,另两部则是《仪礼》和《礼记》。关于“三礼”的学问,在古代是属于经学的范畴内的。经学本来就以艰深复杂著称,而三礼之学更是其中尤其繁琐的一种,一踩进这个领域,就难免要瓜连蔓引地撞见一大堆前圣言论、后哲语录以及历代文献典章,让人望之昏然。不过,阎步克先生的新著《服周之冕》却对此有了一翻有趣的探索。
由服饰想到的政治问题
据阎先生自己讲,这部书的创作,缘起自一个很不和谐的历史场景。为了理解这个场景,先要简单说一下相关的知识背景。冕服,简单地说,就是古代的礼帽和礼服。《周礼》当中有六冕之制,即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其中大裘冕等级最高,衮冕其次,玄冕垫底。这些冕服不是随便穿穿的,一方面,服冕的人有等级之差。
好了,这个制度看起来也是等级显明,秩序井然,不料到了唐朝,继承《周礼》六冕之制的大唐君臣们发现,他们需要面对一个很糟糕的情况:在一些祭祀场合里,譬如在祭百神、日月的时候,主祭的皇上用最低等的玄冕,在后面打下手的一品、二品官却穿戴着高级的衮冕和鷩冕,甚至一众跑龙套、打酱油的下级官员穿得都比皇上光鲜。如此以下凌上,“君臣倒置”,真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过,这样的局面,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大而言之,原因需要在古代经学和政治中的复古传统中去找。经学之“经”都是古代圣王的著作和言论,当然是以古为好,而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复古也是主流,是最响亮的口号和最大的政治正确。但是,复古说来容易做来难,做来做去,往往要变成以复古之名行创新之实,只不过“创新”在古代礼法的问题上可算不上什么褒义词。譬如,秦始皇到泰山封禅的时候,也曾想效法一下古人的礼制,于是找来几十名儒生做参谋,不料这些儒生的说法相互分歧且不合实际,始皇帝一怒之下就径自逢山开路地上了泰山。六冕的故事也正与此类似。
复古路线的难题
“服周之冕”是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的话,在后代的儒者看来,自然是金科玉律,必须要遵循;六冕之制在《周礼》中写得清清楚楚,也得拿来实践。
但是,其一,《周礼》的内容虽然多,也总不能面面俱到,冕服的许多规格体制都说得不清楚;其二,冕服的事情,不只《周礼》,《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中各有说法,有些还与《周礼》差别很大,让后人无所适从;其三,汉代之后,历代学者关于礼制的注释疏解汗牛充栋,异说纷纭,关于六冕之制,也始终没有什么定论;最后,历朝历代在确定礼制的时候,可没工夫等学者们争吵出一个共识来,往往就是根据需要,或者因循前代,或者抄袭邻国,或者“复古”“创新”,或者便宜行事,结果历代的冕服制度,也就既相似而又不相同。这几条加在一块,合力之下,唐代的六冕之制便演变成那样一种奇怪的形态了。
冕服制度是经学问题,但又不仅仅是经学问题。经学当中,既有信仰,又有技艺。相信诸经是“圣人所传”,里面蕴含了完善的道德学说和政治观点,这是经学的信仰;在五经当中搜揽辨析,以解释问题,提供观念,这是经学的技艺。在传统学术当中,经学的技艺可以说已经锤炼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但经学的信仰,是不是那么确然,却总让人有些怀疑。至少,经学中的理想一旦落到现实世界当中,便免不了因为各种原因被简化、改造、扭曲等等。特别是,学术和权力总是相互纠缠,难解难分。
唐代君臣之所以不能容忍当时的冕服制度,主要是因为“颠倒衣裳”就等同于颠倒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这一点很明显地体现出,儒家的礼制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秩序之间,存在着相互映射的关系。唐代的臣子们着急地替皇上改掉“不合理”的冕服制度,可知他们都是皇权政治积极的支持者。
权力与学术的博弈
并未所有的经学学者都是如此,譬如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玄,他在推论六冕章旒之数的时候,坚持从学理出发,不肯在帝王的礼服上多画几个图案(即“章”),也不肯在帝王的礼冠上多挂几串玉珠(即“旒”),于是所谓君臣之别,几乎体现不出来。
阎先生笑称郑玄此举可谓“政治不成熟”,不过政治上的不成熟反衬出来的,正是学术的独立和尊严。
但在历史上,这样的情况总是少数,学术和权力的博弈中,做主轴的多是后者。阎先生讲述的六冕之制的故事,便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在这方面,经学对自己的反思是有限的。这样说并不是贬低经学,但在历史的大场景中,经学的故事确实能透露出更多的意味来。
阎先生的新著还有一个特点:文笔简洁幽默。本来,拿起书,看到这样的大题目,难免有些正襟危坐、准备接受教育的感觉。不料翻了几页,就看见了FQ(“愤青”)这样的网络俗语,再往后看,类似的妙语也越来越多。能以这样轻松的文字讲述一个复杂的经学问题,这是很令人赞叹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
《文汇读书周报》:书话中的异数
下一篇:
《京华时报》:那些曾熠熠生辉的名字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作品评论
作家论
创作谈
百家争鸣
文化时评
综述
随便看看
黄鸣奋:科幻电影里的金星想象
《我爱你,祖国》:讲述百位爱国志士
考试应是获得知识的庆典
《阅读的姿势》:诗人的诗之思
命运如雪的诗人——被低估的罗伯特
寓教于乐——谈谈民族节日的德育功效
温婉的硬度
想听缠绵缭绕的那一声“娘子”——缅
洛夫:好奇心是诗人重要的资源
《北梁人家》:普通人的“宏大叙事”
评论
作品评论
作家论
创作谈
百家争鸣
文化时评
综述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阅读指导
读后感
读书文摘
读书笔记
小说品读
诗文鉴赏
观后感
读书生活
图书推荐
文艺
少儿
科幻
艺术
世界文坛
民族文艺
网络文学
民间文学
国学研究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
文学视点
文坛聚焦
学术争鸣
文艺理论
古代文学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民族文学
古典文献学
语言学
比较文学
英美文学
俄罗斯文学
中北欧文学
东方文学
东南欧拉美文学
网络文化与文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
域外汉学
古籍整理
书目文献
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