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评论 >

《夜莺》,爱是终极的救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唐婧 参加讨论


    
    “男人们都很会讲故事……女人则会带着故事生活下去。”若干年后,罗西尼奥尔家的女儿已经成为一个老妇人,当她的儿子惊异于自己顺从柔弱的母亲原来藏着那么多的故事时,母亲这样对他说。
    小说《夜莺》采取经典的倒叙形式,从现代社会的老妇人开篇,紧接着便将读者的视角带回到二战时期,并从老妇人第一人称的自白转化为用全能视角来讲述过去。
    罗西尼奥尔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薇是个典型的传统女性,她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丈夫体贴、女儿乖巧,一家人在风光宜人的法国乡村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薇夫妇男主外女主内,丈夫是妻子薇的支柱和中心;二女儿伊莎则独立而叛逆,因为反抗修女们对她的淑女改造,被一个又一个寄宿学校开除。
    两姐妹不同性格的人物设定正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两种女性精神——身处第二性地位的20世纪女性开始向女性主义的觉醒过渡。性格的截然不同,以及童年时代的阴影,使得两姐妹很疏远。如果是和平年代,她们也许会走上两条不同的人生轨迹,从此疏于往来、各不相干。但随着二战的开始,法国不得不加入战争,命运和家庭的纽带,不知不觉将姐妹俩重新组合在一起。
    男人们都去打仗了,薇努力地保护着家庭苟且偷生,而伊莎一心想像男人一样战斗。可战争并非她们所想象,薇试图不被卷入战争,但收效甚微;伊莎也发现仅凭着热血鲁莽斗争是徒劳的。
    法国很快就沦陷了,德军驻进了村子里,征用了薇的房子。两姐妹在乱世中相依为命,开始发现亲情对于自己的重要性,薇和伊莎努力保护和照顾着对方,在艰难岁月的磨砺下,她们开始变得成熟而坚韧。
    在战争中,女性实际上是不可能顺流而下,也不可能逆流而上的。在没有选择的选择中,她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面对德国人残暴的统治,勇敢的伊莎主动选择了一条危险而艰苦的道路去反抗敌人。和伊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薇,作为母亲,她需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所以只有一步步地退让和妥协。而随着法西斯暴行的愈演愈烈,薇身边的朋友、邻居、同事,不断遭受厄运,那些反信仰反人类的欺凌和残杀,最终深深刺痛了薇的底线,使她做出了以往自己想都不敢想的义举。薇从妥协到对抗的变化看似被动,但这种变化的产生却源自于一种爱与信仰的自觉。
    小说中还有几个有意思的人物。父亲老罗西尼奥尔经历了两次战争,一战带给他严重的战后应激障碍,使他变成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二战让老罗西尼奥尔直面伤痛,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战争的残酷。但他没有因为创伤而逃避,何况这一次是一场正义的战斗,他毅然选择背负叛徒的骂名、承受女儿的误会,忍辱负重深入敌内去反抗去斗争。最后,他以最悲壮的方式拯救了自己的女儿,用生命给了女儿来自父亲的最深的爱。
    另一个人物贝克上尉在小说中也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人物,小说就流于非黑即白的三流小说了。贝克上尉的教养和善良与他的德军制服形成对照,作为侵略者,他们毁掉了一个个幸福的家庭,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家庭也因为战争被拆散。如果说老罗西尼奥尔这个人物隐喻了战争带给人的伤害,那贝克上尉这个人物则隐喻着,战争反人性的本质无论对胜者还是败者都是一样的。
    作为女性作者,克里斯汀·汉娜避开对战场的正面描写,从侧面入手,从战场背后的斗争者着手,写战争的残酷,写人性的复杂。《夜莺》总体来说,结构中规中矩,人物不多,所以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代表。小说前半部分铺垫比较长,中间部分迎来贝克上尉之死和老罗西尼奥尔之死两个情感小高潮,小说后半部分,节奏明显加快,薇在家中遭到盖世太保的欺凌,伊莎在集中营惨遭非人的虐待,终于将情节推动到藏于小说结尾的真正的高潮部分。在这个部分,有两个“炸弹”浮出水面,可以说,这两个“炸弹”是小说结构的点睛之笔。
    看到这个结尾,读者会发现:女性主义、二战题材都只是外象,爱的救赎才是小说真正的主题。这里要再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爱必须比恨更强大,否则我们就没有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