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作家印象 >

立足本土,对话西方——朱振武的丹·布朗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张毅 参加讨论


    “丹·布朗的作品让人们对小说这一久已低迷的文学样式刮目相看,使小说在各种新的文艺样式和媒体手段的混杂、挤压乃至颠覆的狂潮中又巩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朱振武这样评论《达·芬奇密码》等系列小说。作为丹·布朗系列小说的主译者和研究者,朱振武早已注意到丹·布朗现象的文化蕴涵及其当下意义,《丹·布朗现象诠释》(与张爱平合著)是他一直以来思考和研究的成果。这部著作从小说美学、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等多个维度,对丹·布朗的6部小说共时比较,历时考察,是一次通俗文学和经典文学的碰撞,也是一次本土视角和外国视野的融合。
    从2003年上市,丹·布朗热波澜时起,不难发现,大众流行文化有如落地生根的野草迅速蔓延,传统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线变得逐渐模糊。《丹·布朗现象诠释》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文学走势,大胆突破文学研究的窠臼,将文学从“不胜寒”的高处解放出来。
    通过对丹·布朗生平和创作经历展开回溯,《丹·布朗现象诠释》首先阐释了作家创作的心理机制。随后在第二章至第七章中,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走进《数字城堡》”,“明辨《天使与魔鬼》”,“拆穿《骗局》”,“破解《达·芬奇密码》”,“寻觅《失落的秘符》”,“发现《地狱》”,依序解剖了丹·布朗的6部小说,并从人物塑造、情节建构、小说主题、场景运用、密码设置、文化蕴含、写作技法等方面对丹·布朗小说进行深入解码。作者指出,丹·布朗小说兼具大众审美的娱乐性和反映当下的普世性以及入时性,其曲折离奇的情节为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而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又将读者抛入无限的思索之中。对于这样的文学作品,作者并非简单地将之称为通俗小说或文化小说,而是将其定义为“文化悬疑小说”。通过阐释丹·布朗作品对美国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丹·布朗现象诠释》消解了所谓严肃小说和通俗小说的分野,呼吁文学不应作茧自缚,单纯地以“俗”“雅”作为评判标准,文学研究也不应只面向所谓的精英文学,而是要关注大众文化和审美情趣,从新的阅读元素中汲取活力。
    丹·布朗凭借其小说中新颖的题材、紧密的情节、丰富的文化要素以及深切的文化关怀引起学者和批评家的关注。在我国,丹·布朗研究自2004年《达·芬奇密码》汉译本推出之后,除了一般的文本评论,国内研究还从翻译学、符号学、叙事学和语用学等多种视角出发,运用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批评、读者接受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生态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文化批评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等理论展开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却都难逃西方批评话语的桎梏。然而,《丹·布朗现象诠释》却能够立足本土文化,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诠释和赏鉴,中国古典文学名家名作以及文学评论家随处可见,看似相去甚远,但在《丹·布朗现象诠释》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交汇,作者以其广阔的比较文学视角和跨文化视角诠释透析现代西方小说和我国古代文学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与西方学界,特别是英语学界展开了直接对话。
    当然,立足本土也绝不是闭门造车,作者还运用了西方文学批评的话语对丹·布朗作品进行逐一评析,例如以巴赫金的时空体概念解读丹·布朗对时间和空间的精巧布局,用詹明信的两种叙事模式解析丹·布朗在塑造神秘感和复杂人物时的技巧,以福克马的人物分析评析了丹·布朗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运用。这种自觉的批评理念和中西互证的研究方法一改外国文学批评界仰视西方学界鼻息、惟西人话语马首是瞻的风习,既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又有着鲜明的“拿来”意识。
    《丹·布朗现象诠释》也不乏对文本细节的深度窥探,这源于作者翻译和研究丹·布朗的双重经历。在翻译过程中,朱振武对丹·布朗小说的意象、修辞、典故、思想情感、语气语调、字里行间的意思、文本背后的意义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可以说,《丹·布朗现象诠释》是朱振武译研有机结合的产物,标志着翻译与文学研究的相得益彰与相辅相成,为学术研究开辟了一种新的样态,也让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的双重身份走向了融合,这样的文学批评无疑是可取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