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金赫楠:孟昭旺——归来仍是少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收获》 金赫楠 参加讨论


    我的印象里,有两个孟昭旺。一个孟昭旺,是河北省作家协会行政部门的孟主任,公文高手,单位里很多大报告和重要讲话都出自他手;严谨、敬业,进退有度,管人管事都像模像样。而另一个孟昭旺,则是一个典型文学青年,酷爱阅读和写作,文学院签约作家,纯粹、性情,有自己清晰而固执的文学趣味,常常会为了一个文学话题与人争论得面红耳赤,每每把刚写好的小说初稿拿给我们看的时候都伴随着一脸的期待、忐忑和……一点隐隐的羞涩。出生于1981年的孟昭旺,与我是同龄人,是同在作家协会就职的同事,是以文会友的朋友,是我欣赏和期待的青年小说家。
    孟昭旺写小说多年,我与他的熟悉与友谊就源于对文学问题的交流和交锋。写完一篇新作,或者有了什么自己得意的好题目好构思,孟昭旺经常会发给我先睹为快,所以我有机会一直见证着他写作的成长与变化。
    孟昭旺更早一些时候的小说写作,明显受到先锋文学的影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读他的小说,文本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气息似乎都在不遗余力地“向先锋致敬”——曾经有段时间孟昭旺可是三句话不离余华的。在《鲶鱼案》《远方信函》《寻找雷刚》等文本的叙事中,真假之间,虚实其中,作者经由小说,想要呈现的,不是事件或者故事,甚至不是生活的碎片,而是传达一股情绪、一份感觉,一种笼罩全篇的荒芜感。那种看起来漫无目的、漫不经心的行文方式,那种无中生有的津津有味,我们能够在其中或隐或显地感受到先锋文学的遗产,甚至不时感觉到多年前南京某些小说的味道,那种对于语言的迷恋,对于叙事氛围的着力营造,对于无意义的意义寻找,以及对于生活的生存式追问——叙事语调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小说的支撑力量。
    2014年,孟昭旺出版了小说集《春风理发馆》,书中收有他写作以来的12部中短篇小说,《毒药》《去上庄》《风中的祷词》《春风理发馆》等等。结集来读一个作家,会比较容易发现他阶段性的叙事情结与表达偏好,这本书中的作品,大都带有浓浓的成长小说的意味,深深的成长印记,一个名为“孟毛”的半大孩子,反复出现在多篇小说中,他或为主人公或为叙事人,带领我们经由他的视角,去窥探乡村里的成年世界、去讲述乡村少年的成长历程。青春期的身体冲动和内心躁动,乡土世界中局部的荒诞与残酷,日常家常里藏匿着的许多难以言说的隐秘……孩童视角打开了一扇观察与表达生活的窗子,似懂非懂、不确凿、边际模糊的外部世界与自我内心。我们会发现孟昭旺这个阶段的写作是如此依赖他的童年经验,那些簇拥在他身边的人和事,那些明白知晓或隐约感觉到的世事人心,以及遥望着的诗和远方,成为他小说重要的题材和情感来源,是其现实感所在。但同时,乡村少年的讲述视角,那种“向先锋致敬”微微文艺腔的叙事语言,又分明在文本中搭建起了一个自成一体的天地——这是一个青年写作者人生图景、生命经验与审美趣味共同作用下的初步形成的自我风格,而小说的漂亮与毛病也恰都在这里,稚嫩与深刻同在。
    在这些写作中,孟昭旺的才气与潜力呈现分明;而让人兴奋期待的同时,又忍不住担心:这才气与潜力,将如何行至高远?80后一代人的写作,很多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所以文字的起手,往往明显带有自己所钟爱的前辈作家的气息,比如韩寒的钱氏风格与民国腔——包括我自己,面对某些偏爱的前辈文字时,影响和影响的焦虑。这无可指责,亦属正常,尤其在一个年轻作者的写作之初。我曾在一篇旧文中,从余华的长篇新作说起,表达过自己对于先锋文学的种种质疑。坦白说,那些被评家学者或大众粉丝奉为经典的所谓先锋作品,在我读来,诸多不是,许多毛病。但同时,我承认,先锋写作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演进历程中,确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而面对先锋文学的遗产,后来的写作者们如何实现真正的承继与对接?比如我正在评说的孟昭旺,个人趣味和审美很清晰也很固执的写作者,他的写作一定会被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重重影响。但关键是,他要如何在其浓密的阴影下,最终确认和找到自己?而先锋文学,在我理解,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风格,或者某些技术手法,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对司空见惯的挑战,对常规常识的质疑,一种面对现实表象的思考意识和思考能力,一种对于无限接近真实的不孜追求。新一代的写作者,应该从精神上承继上述意义上的先锋,而不仅仅停留在姿态上。
    前日读孟昭旺的小说新作《寻羊记》,能感受到他写作的一些变化。小说的语调渐渐在往下沉,虽仍然微微文艺腔、仍然叙事文字上着力与雕琢,但读来更自然更舒服,“致敬”的痕迹淡了,越来越有自己的腔调。《寻羊记》贯穿始终的是一种浸润式的语感语调,故事和情绪都浸润在叙事中,缓慢,沉静,还是那个名叫孟毛的孩子,他在被忽略的时间空间里寻着他的羊、他的母亲、他本该温暖快乐的童年时光。“少男孟毛走在通往打谷场的路上”,小说家孟昭旺或正在通过成长中的小故事去试图触摸外在的丰富复杂的世界,去层层试探自己和他人的摩擦砥砺,波澜不惊又意味深长。
    我一直认为,于写作者来说,无论关注的题材和操持的体裁如何,至关重要、贯穿始终的至少应包括:一是找到和确认自己,写作中自己独特的眼光、角度,有识别度的语言方式和情感方式;二是守住初心,文学青年注定要慢慢长大,一路所持续加载的那些所谓深刻、厚重、世俗,这个过程当中,仍须念念不忘自己开启写作之路最初的近乎信仰的内心需求与冲动。孟昭旺的小说写作,对于自己的寻找和确认,正在路上,在奋力中。特别让人欣赏的是,他至今仍然保持着对于文学的巨大热情和真正敬畏,谈论起文学话题永远眼睛发亮兴致勃勃,认真、较真。他不是那种很擅长“混”文学圈的青年作家,不刻意经营什么,写的时候精益求精,对作品后续的命运却又很云淡风轻。孟昭旺的小说写作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大概也与此有关。
    某次聊天中,孟昭旺说:“希望我们都能够‘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本来一句很嫌鸡汤的流行话,他却表情认真,一字一顿说得煞有其事。也许,这就是他对自己的写作要求和期许,更是文学对一个人特有的滋养和浸润——归来仍是少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