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梦想的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赵艳 参加讨论


    初读孙可歆的短篇小说《访问丛林的孩子》,会觉得很魔幻、另类,甚或有些荒诞。作者用一种玄妙的、带有寓言性质的手法,引领读者迫近了人类的三大命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通过一些看似凌乱的情节去拷问生存过程中梦想带给人们的现实意义。作品中,读者跟随一个少年的脚步去感知变革时代的隐秘和机缘,整篇隐隐贯穿着一种隐秘、一种冲击、一种散碎、一种玄想。正是这种独特的写作路数,将我们一下子从魔幻的小说世界切换到真实的现实心理,体会作者对追寻自然生命的执著和虔诚。
    小说一开始是这样描述的:“丛林是每个人的梦,好多人从童年时代就做着丛林的梦长大,丛林深处的美丽和温馨让所有成长起来的人们一直怀有某种无法安于现状的不甘,丛林的神秘和遥远让那些靠梦想活着的人一直寻找着人生的目标,很多次很多次地调整自己。”于是,我们便沉浸在对丛林的向往中,想迫切知道丛林究竟是什么样子。可是,这样的渴望并没有实现,因为丛林只在小说的追寻和臆想中,并未真正出现。
    那个访问丛林的孩子,从一开始就一路追踪着一只猴子。这只猴子被它的主人带到了一个大都市表演,而孩子则因为喜欢看猴子的表演,跟着猴子四处流浪。在这个过程中,耍猴人遇到重击,猴子趁机出逃,从而唤起了孩子心底对丛林的向往。作者将人类对丛林挥之不去的情结寄托在孩子身上,将他置身于大自然中,让他探秘,让他摸索,让他撞击,让他破碎……通过孩子寻找丛林的过程,人们内心世界的冷漠、焦虑、狂躁、骚动得以展现。
    孩子的梦想在他内心接近丛林的时候,闪烁着美丽童话般的光芒:“他在梦里看到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水草,一望无际的森林。他在草丛中向着森林狂奔而去,因为他看见森林的缝隙间到处都金光闪闪,好像夜晚的星星一样。那是他梦想的宝贝,一定是的,他就要成为巨大的财富拥有者了。他要发财了!水草在他的脚下铺就了一条温柔的路,那每一次与脚面的触摸都能让他想到妈妈的手……于是他飞奔着扑向丛林,飞奔着,丛林向他闪现着异常宽厚的胸怀。”然而,这是一个破碎的寓言,现实打败了理想。“第二天,小孩子从梦中爬起来,发觉自己跑了一夜也还是在城市的边上,于是叹了口气,一摇头就忘了出城的初衷,于是他又走回到城里去。”
    支离破碎的小说情节,却是作者接近生活本真的努力,还原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包括人们对自然生态不太坚定的向往、对社会世象漫不经心的态度,亦或是作者内心的自我呈现。这是一种杂乱无章的呈现,却又体现对转型时期精神世界的深刻洞悉。
    作者的文字飘逸着玄幻色彩,弥漫着淡淡的哀伤,但同时也裹挟了生命的血与泪,使人们在人性和宿命的追求中得到洗礼和重生。小说语言简洁有力,浸满痛楚的文字引领读者迈向不可知的深谷,独享神秘、幸福和无奈。
    孩子身上寄寓着鲜明的理想主义情怀。人们向往丛林、向往童年的美丽幻梦,构成了人生意义的另一种存在。作者引领我们实实在在地穿越了都市的时代生活,始终不懈地追求生活的单纯性和质朴性。而我们,似乎也不该仅仅是一个读者,还应学会倾听、观看、思考、反思,回望我们的后现代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