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李林荣:中关村,那些难忘的创新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李林荣 参加讨论


    
    中关村,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的历史见证地。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电子一条街”到八九十年代之际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再到新世纪初年的科技园区,直至2009年以来启动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原本在城市地理意义上平淡无奇的中关村,经历步步纵深的发展、变化,担当起了无可替代的政治经济功能,也负载起了日益丰厚的社会人文蕴含。
    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风云人物从中关村涌现,他们成就于中关村,也代表着中关村。因而,外界对中关村动态的关注和对中关村故事的讲述,一向都以这些风云人物为聚焦点。他们的浮沉起落、进退荣辱,几乎充斥了中关村故事的全部情节;他们的处事之道、经营之术,几乎被描述和渲染成了中关村文化的全部精髓。如今,回顾往昔,却让人不禁有“一代过去,一代又来,惟大地长存”之慨。新时代到了,新机遇降临,中关村的发展跃入新轨道、新方向,中关村的故事也需要新讲法、新主旨和新的表达形式。
    对此,作家宁肯做了适时有力的应答。他带着30多年的小说、散文创作经验,利用深入实地调查走访近两年所得的大量素材,写成了30余万字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中关村笔记》。书中19个篇章,合观成一整体,分开个个独立。每篇围绕一个核心人物展开,各篇之后又都附缀着第一人称语态的手记。恰如作者自序所称:“这部笔记我愿是一次对太史公的致敬,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致敬。”就文体样式而言,这19篇手记在《中关村笔记》里,功能正与《史记》里的“太史公曰”相仿:通过抒发作者个人的见解和感触,把史实中的人与事引入写作当下的时代境遇,形成今与昔、人与我的交互对话关系。
    这么一来,《中关村笔记》的“非虚构”性,就获得了双重基础的支撑。一是已经积淀在历史素材和历史叙述中的中关村人物和中关村故事;二是作者对这些历史材料的重新探访和梳理,以及据此对中关村的人物与故事所进行的新叙述和新阐释。二者都立起来,作者对中关村故事和中关村文化的独到理解才得以立起来。
    给《中关村笔记》奠定叙述基调的三篇“冯康构图”,展示的是长期隐姓埋名、消失在舆论聚光圈外的数学家冯康和他教导、培养的几代学生的故事。小说式的场景描摹和细节刻画,精到传神,使在别处记载中流于粗疏、刻板的天才数学家及其弟子们,以至他们工作生活的早已归入杳渺史迹的物质环境,都一一浮出字里行间,焕发了亲切的神情和鲜活的状态。而其中光彩最足的,则是在攻克导弹原子弹研制的计算难题等一系列艰巨挑战的工作中,冯康所流露的既目及八方、总揽全局,又精准破解微观问题,合帅才与将才于一体的超凡人格魅力。以这样一个人物的故事,来贯穿全书脉络、铺陈全书底色,作者的态度不言自明:纯正的科学家不应该从中关村故事里缺席,中关村文化的源头和根本必须追溯到纯正的科学智慧和科学精神。所谓“冯康构图”一词,隐含的意思正是中关村的发展始终是以高迈、精深的科学构想为蓝图和内核的。
    与“冯康构图”交替接续的四篇“联想”故事,以柳传志为主角,沿着他建立“联想”、壮大“联想”、整顿“联想”和率领“联想”进军国际的企业家生涯展开叙述。创业、守业与再创业的步伐节奏,清晰可辨。对于已有诸多纪实和传记类著述的“联想”奋斗史和“联想”人物志,宁肯格外看重的,是“联想”挣脱旧机制的桎梏、走向新世界的方法。盘绕在“联想”曲折前行轨迹中的新旧辩证法,又何尝不是整个中关村发展道路的一个浓缩侧影?《中关村笔记》着意横跨行业界别和年龄世代,选取身份、辈分殊异但内心同样深怀破旧立新之志的人物,定格、放大他们做出从“旧”跃进到“新”的关键决断的心境和处境。37年前捧着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的铁饭碗、率先开办民办科技服务部的陈春先,两年前辞去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投身开拓无人驾驶技术产业的吴甘沙,因此在书中汇聚。中关村群英谱里的几代元老,王洪德、王选、王缉志、王永民、冯军、王江民、王志东,也因此和“黑科技”量子点产品的研发者鲍捷、融资创业平台“车库咖啡”的构建者苏菂、“滴滴出行”的创始人程维等30多岁的年轻一辈,被一起写进了《中关村笔记》。
    如此少长咸集的阵容,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中关村人物代代相传的显赫谱系,一方面也让我们在老一代人和少一代人所遭遇的性质相似而形式截然不同的中关村故事的前后对比中,清楚地感受到:在今天的中关村,新旧对峙的一幕已经变得比以往轻松敞亮得多了,有心和有力呵护、扶持各路“新人”的妙人、贵人和暖场的人,也变得数量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大了。摆明了这些事实的《中关村笔记》,无疑更想让我们坚信:一个真诚呼唤创新和乐见创新有成的社会,此刻确已临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