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家国情怀 英雄城市——评长篇小说《重庆之眼》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周勇 参加讨论


    
    作为一个坚持30多年追寻重庆大轰炸历史真相的历史学者,我对以此为题的大作,期盼甚殷。
    3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对重庆大轰炸进行了广泛的史料搜集和深入的学术研究。1985年,重庆便产生了第一批研究成果。到1990年代即成立了重庆大轰炸研究中心,2005年以后,在重庆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进一步整合全市资源,健全机构机制,壮大研究力量,我们先后到中国台湾以及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荷兰等地,搜集了大批珍贵史料;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庆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轰炸研究》,出版了专著;发表了《关于重庆大轰炸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等论文;搜集整理出版了重庆大轰炸史料20卷,近1000万字;资助出版了军事评论家前男哲男的《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支持英国牛津大学瑞纳·米德教授研究重庆大轰炸,出版了《被遗忘的盟国》;举办了“重庆大轰炸与日军侵华暴行国际学术讨论会”。目前,又承担着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史料整理与研究》,在日本出版了《重庆大轰炸研究》。我们还促成了美国电影纪录片《苦干》回归中国,回归重庆,这是日本侵华轰炸重庆的最新铁证。我们还拍摄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后方》,其中一集用50分钟来讲述日本对重庆的轰炸和重庆人民在轰炸中“愈炸愈强”的不屈精神。两年前,凤凰卫视决定拍摄纪录片《炸不垮的城市》,最近已经面世了。
    可以说,历史学界已经把这个问题的研究做到了当今能够做到的程度:我们有高水平的历史著作,出版了大规模的历史资料,拍摄了受欢迎的纪录片,也有很大影响的报道。但文学艺术界却没有可以与之相配的大作品。
    在此时刻,重庆出版集团投资搞重庆大轰炸题材的小说,风险就很大了。但是,在2015年的春天,总编辑陈兴芜激励作家范稳,拍板做这件大事。我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两年后的今天,我终于看到了一部描写这段惨痛历史、警醒世人、砺人奋进的好作品。
    如果没有重庆出版集团和陈兴芜总编的胆识和担当,反映重庆大轰炸历史题材的好作品将继续阙如。同时,我也要感谢范稳先生的良心。
    2015年6月2日,陈兴芜总编介绍他来见我。过去我不认识他,因为前面捏的那把汗,那天我们的对话并不是花好月圆,云淡风轻,也不是拿腔拿调,敷衍了事,而是沉重地开始的。
    我给他分析了形势:重庆大轰炸这段历史很重要,经过30多年的努力,历史学的任务完成了。但是,文学的任务没有完成,欠了一笔债。尽管有许多人在做,但大都不成功。主要原因是下不了苦功夫,又不愿意合作,想吃整黄鳝,结果弄成了夹生饭,把这个题材都整烂了。有些话说得还很尖锐。
    接着,我详细地向他介绍了我的前辈们在重庆大轰炸研究方面的成果,着重介绍了近些年来我们历史学界所做的工作。这可是孕育伟大作品的沃土呀!我希望他能站在这样的史学成果的基础上,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来。
    我不是文学家,更不能写小说,鉴赏的能力也不怎么样。隔行如隔山。因此,对范稳的新作不敢妄加评论。只能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视角,来看这部著作中所呈现的良心和使命。
    ——他背负起了文学界的责任。他在后记《致敬重庆》中说:“关于重庆大轰炸,重庆的文史界和新闻出版界已经做足了功课,出版了汗牛充栋的相关书籍。尽管这个话题在20世纪末期才逐渐被人提起并发掘出来,一些历史人文学者、作家艺术家,以及执著于拒绝遗忘的人们,已经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就与此前的不少作家闭门造车不同,而是敬畏历史。他又说:“但当我开始涉猎这个题材时,我依然为自己对抗战历史中这一段的无知感到汗颜,依然为像重庆大轰炸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抗战胜利结束后长达半个多世纪被遮蔽而感到遗憾。”这本不是范稳的责任。但由他来说出了这个话,表明他要担起作家应尽的责任。
    ——他对重庆有真爱。他说,“向一座城市致敬的最好方式,也许就是为它写一部书。一如当你爱上一个人,就想为他(她)写一首诗一样。”有一位伟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范稳求学于重庆,对重庆的文化抗战有深切的认识,他认为“文化抗战是抗战历史中最为鲜活、最为动人的篇章之一”。因此,“这就让重庆这座城市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与众不同,它不再是一座与己无关的城市,它是一个‘老情人’,当你和它再次相遇时,你会有扑入它怀抱的冲动,你想和它举杯相邀,把酒言欢,将经年的往事慢慢叙说、细细道来”。有真爱,就能擦出火花。范稳对重庆有真爱,就擦出了《重庆之眼》这朵火花。
    ——以谦卑的心态敬畏重庆。这些年,一些所谓的作家有些毛病,吃好住阔,走马观花,闭门造车,流水作业。把本来体现道德良心的艺术品,搞成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工业化商品。而范稳不同,“回到重庆的采访和书写是一次愉快的发现之旅,前程未卜并充满挑战,一如我当年回到藏区、走向大地。在城市的喧嚣中,陌生感和孤独感其实和身处旷野中没有多大区别。”这就是一个能出好作品的心态。
    更为重要的是,他没有住在高级宾馆里,而是住进渝北区的一个小区里,像一个重庆人一样地生活——买菜做饭, 吃小面, 烫火锅, 在拥挤不堪的车流人流中从江北到南岸、从渝中区到沙坪坝四处奔波。其目的在于“重新接上地气, 重新找准这座城市的气息和温度,尤其是需要重新发现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态度决定一切。如果学界的朋友们都有这样的态度,何愁出不了好作品?
    ——体现了历史学界与文学界的携手合作。范稳是个听得进不同意见的人。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的交谈是沉重的,我说的有些话也是很尖锐的,意在响鼓重锤,激起他更大的创作热情。我告诉他,过往的教训之一就是“梭边边”——不敢直面历史,正面切入,或者沉浸于咀嚼苦难,或者把大轰炸作为一个远远的背景,走老套路,抒小情怀,最后只能是一个小格局,出一部小作品。
    我说,你不能这样。要超越才能出新意——就是说,不要再走描写苦难的路,要走一条昂扬着家国情怀的英雄之路。可以考虑按三条线来写:一是作为加害者的日本线索:过去轰炸——有人反省(远藤三郎)——今天抵赖;二是作为受害者的中国线索:当年受害——战后追究——今天索赔;三是作为研究者的中日学者:反思——反省——研究——维护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
    现在《重庆之眼》一开篇就展现了这三条线的元素。在《国破山河在·狼烟》中,就有当年日军飞机铺天盖地的轰炸,有今天日本政府的狡辩,有控告团在东京的追索,有中国的研究员,有蔑视中国的日本人,也有“支持中国战争受害者协会”的妇人,有志愿为重庆大轰炸受害者打官司的日本律师。这让我们在全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三条线索和在线索上的人们。
    范稳说:“这是一部向一座勇敢倔强的城市致敬的小说,是向一段不屈的光辉历史致敬的颂歌。”
    我要说,这是一部坚守良心,放低身段,心存敬畏,双手捧出的热气腾腾的史诗。有了这部史诗,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学和文学就并驾齐驱了,我们就对得起这个时代了。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胸有家国情怀,笔底英雄城市,《重庆之眼》就既是天眼,更是人眼,是可以入史的。
    (《重庆之眼》,范稳著,重庆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