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张孝华:雄浑壮美的长征精神颂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张孝华 参加讨论


    
    (《浪拍金沙》李美桦/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说:“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
    长征史诗,属于历史,属于现在和未来,这巍然屹立的精神丰碑,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80多年来,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成为引领时代前行的精神旗帜。
    当今一些优秀的作家,以高度的责任感,抓住时代跳跃的精神脉搏,将文学创作与时代主旋律融为一体,以正能量满满的文学作品,为“新的长征”擂鼓助威,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历史小说《浪拍金沙》,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小说以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宏伟的视角,细微的情节,采用宏大叙事与底层叙事相结合的方式,用正能量的笔调,真实地还原了那一场精彩、惊险而神奇的场景,让伟大的红军精神得到更好传承和发扬。
    汹涌湍急的金沙江,以及两岸崇山叠嶂悬崖峭壁,对于补给匮乏,疲惫不堪的红军将士来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生死屏障。然而,英勇的红军将士,面对强敌,不费一枪一弹,成功夺取皎平渡口,在37名船工的帮助下,在7天7夜间,靠7只小木船,未掉一人一马,大摇大摆地巧渡金沙江北上,将国民党军40万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彻底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为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品以多维度、多视角,围绕红军能否渡过金沙江展开,情节环环相扣,险象横生,引人入胜。那惊心动魄的场景,荡气回肠的画面,在作家的笔下成功再现出来,让人读起来畅快淋漓。
    作品在书写那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过程时,宏大叙事与底层叙事相互交融,既有智取厘金卡、抢占狮子山、激战通安镇、围攻会理城等场景再现,又把红军将士舍生忘死、机智果敢、勇猛顽强的大无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刘伯承等红军高级将领的风采,有血有肉地刻画了红军广大指战员的形象。作品虚构了丁三胖、何麻子、赵参仪、向小发、山菊等鲜活的人物,时代特征明显,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通过向小发和山菊对爱情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殊死抗争,以及向小发在红军感召下舍小家顾大家毅然参加革命等细节的描写,巧妙地将家国情怀和个人情感结合在一起,鞭挞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黑暗,展现了人民军队军纪严明、亲民爱民的正义之师形象,从而揭示出红军巧渡金沙江,乃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不是巧合和偶然,而是历史的选择和必然,实现了重大历史题材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的有机统一。
    《浪拍金沙》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以历史的脉络为线,以“巧”贯穿作品始终,情节推进从容不迫,章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悬念丛生。小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伏笔和文势张弛有度,节奏把握冷热相济,结构紧凑不拖沓,点和面兼顾恰到好处,让这段经典传奇更加紧张曲折,扣人心弦。作家在还原这一段让人震撼的战争场景过程中,不惜笔墨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进行描绘,地域特色明显,通民心、接地气、有筋骨、有温度,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作品语言流畅,大量使用金沙江两岸的方言土语,幽默诙谐,平实通俗,人物对话个性鲜明,突显了语言的表现张力,使得这部作品的文学性、戏剧性和可读性相融,让读者在紧张的气氛中,得到不同的审美感受。
    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红军将士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伟大长征精神。长征路上,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无畏的拼搏精神以及和群众生死相依的鱼水情怀,是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追兵在即,红军将士一路“快”字当先,以舍生忘死,坚韧不拔的大无畏精神,成功地跳出敌人的包围圈。37位穷苦船工,为什么不求任何回报,能冒着红军走后被国民党清算杀头的风险,昼夜不停帮助红军顺利渡江?就是因为红军用严明的纪律,用亲民爱民的实际行动,把人民军队的形象镌刻在百姓心中。作家不惜篇幅,表现穷苦船工想红军所想,急红军所急,心甘情愿帮助红军渡江的细节,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浪拍金沙》用鲜活的事实,为今天如何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生动的样板。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已硝烟散去,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追忆、传承和宏扬的精神宝库。历史没有终结,长征之路永无止境,长征精神永不磨灭。在新长征路上,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汇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始终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浪拍金沙》的出版问世,恰逢其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