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周梅森时隔八年之后,于2017年开年之际推出长篇新著《人民的名义》。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江苏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新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张胜友、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王野霏、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章德宁、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韩松林、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汪政、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王飞等出席会议。 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文学创作需要面对这个时代的急剧变化,面对国家与民族的大势,从中吸取力量。一个题材、一个门类的作品的兴衰、高峰和低谷,一定程度上就反映着社会时代的变化。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力度、决心去整治腐败,这本身就是可以和30年的经济发展相媲美的一个奇迹、一个壮举。 《人民的名义》于2017年开年横空出世,是党和国家进行艰巨的、成效卓著的反腐败斗争的结果。这部作品非常真实、深入地表现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不健康状态,并赋予了人性的深度。一方面是世道人心,一方面是社会生态,在这部作品中都得到了非常有力的揭示。也正是由于这种揭示的有力,让我们从这部小说中看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社会中那种正面的、充满着理想和信念以及对人民的忠诚的力量,这终究是我们党和社会的主导力量。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已经达到很高的成就,同时也为我们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我们推动反腐题材作品的创作,推动我们现在的主旋律作品的创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什么叫做主旋律高昂,什么叫做要有力地反映现实生活,《人民的名义》就体现了这样的主旋律,就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张胜友 (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 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这样一个东方古国,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曾经贫穷落后的大国,在三四十年间完成了这种大规模的社会和经济转型,不仅在历朝历代,就是在世界史上都是没有过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反腐也超过了历朝历代,这么大的力度,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大的气势,就是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也是没有过的。这种反腐成就,是完全可以跟经济社会的成就相媲美的。这种题材的创作真的不是一般作家可以驾驭、把握的,也只有周梅森堪当此任。他确实是沉寂多年以后横空出世,搅动了我们的中国文坛。这部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表明,他已经从以往的高原走向了高峰。 韩松林(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这是一部蓄八年之功,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精心打磨、六易其稿最终完成的力作。无论是早期创作新的历史小说,还是转型创作新的政治小说,周梅森的作品都有强烈的政治情怀、现实情怀、人民情怀,呈现出壮士长歌入汉关的豪气、直面当下不隐恶的勇气、纵横捭阖写历史的大气。周梅森是一位极富个性、极有担当的作家,有与生俱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也有渗入骨血的对底层民生切肤的同情与关爱。他以良知和责任、以文学之笔反映现实,表现了高度的敏锐性、尖锐性和深刻性以及侠义豪情,每一部作品都能给人不同的震撼和启迪。 正义之光是周梅森作品中的主旋律,尽管生活让人忧伤,但他总是能在他的作品当中给人希望和力量。周梅森是力量和智慧兼具的作家,他用正面强攻的方式来面对当下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对生死交缠的社会矛盾,寻找文学表达的出路。这种强攻是需要力量的,寻找出路是需要智慧的。面对生活背后的恶,能及时曝光阳光下的暗疮,需要的就是作家的这份胆识和勇气。周梅森在一系列作品中反映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长卷,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的一个缩影,这是气势磅礴的文学抒情,也是中国精神最鲜明的一种文学体现,一种文学担当。 曲 仲 (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 作为一部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创作的反腐作品,《人民的名义》艺术再现了当前党和国家反腐征程的惊心动魄,深情讴歌了反腐斗士的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并最终揭示出党的领导干部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这一宏大的政治主题,其格局之宏大、思想之深刻、情节之动人,均罕见于同类作品。 这部作品经由周梅森本人数易其稿,多番打磨。我们的编辑也与作者数度沟通、交换意见,力求经过修改,使作品内涵更深刻、人物形象更丰满、故事与细节更真实、准确、好看。现在,这部《人民的名义》终于面世了。我们觉得,它对得起这个时代,对得起这个社会。 雷 达 (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 这是一部很有气势、有锋芒、有筋骨的作品,它的气息是跟以往周梅森的作品不一样的,充分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加大以后的文学创作特点。毫无疑问,这是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有很高的思想性、艺术性。我认为这部作品应该定位为政治小说,它和一般的官场小说、反腐小说都不一样,它所包含的内容更复杂、概念也更宏大一些,对很多社会问题都有广泛而深刻的思考。一个写政治小说的作家,一定要写出非常复杂的性格与人性、非常深刻的人物道德品质。创作这种作品,必须要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有一个全面的把握,需要一种正大之气才能驾驭。 贺绍俊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周梅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从过去的新历史小说转到了新政治小说,他的政治小说其实跟中国的现实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他的政治小说,归纳起来,可以看作是中国的政治白皮书。中国的政治热点在哪里,他关注的点就在哪里。写反腐故事的小说其实有很多,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部小说当成纯粹在反腐。 这部小说特别可贵的地方或者说特别有思想价值的地方就是,周梅森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入手,真正认识到了今天我们党反腐的政治意义在哪里,整个官场政治生态的问题在哪里。他通过一个省的惊心动魄的反腐故事,要给我们表达的是,反腐其实是跟党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周梅森有清醒的政治意识,当然这种政治意识也表现了一个作家的人文情怀,一种从文人的视角建立起来的政治理想。这种理想与政治家的政治理想有重叠之处,但又提供了一些更新的政治视角,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作家对今天反腐斗争的一种政治认识。 胡 平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人民的名义》开辟了一个反腐小说新的阶段,是新的样本之作,我觉得周梅森能够承担起这样一个地位。十八大以前的反腐作品非常多,那个时候很多作家写反腐,十八大以后大规模写反腐的作品反而少了。为什么呢?这有创作上的原因。反腐之前,作家心中有气,就要写这个东西,真正反腐了,这个气出了以后,就不知道写什么了。但是实际上,这一题材在反腐工作开展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内容的转型期,这个时候作家写什么,需要新的样板,怎么写?大家并不明白,所以现在只能暂时沉寂。 在这个时候,周梅森作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把反腐题材挑了起来,写出了十八大以后的反腐,实际上是吹响了一种新的创作的号角。 张 陵 (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 这部《人民的名义》比过去的小说放得都要更开一些,除了周梅森本身的优势以外,还得益于党和国家反腐力度的支持,得益于这个时代、社会给予的很大支持。从最早的《人间正道》讨论官员自身的道德品质问题,到今天的《人民的名义》探讨党的干部被监督问题,周梅森始终在紧跟时代的特点和艺术的规律。反腐小说如果没有周梅森这样的作家,这段历史可能是一段空白。没有他们的探索,我们的文学所留下的便只是官场小说,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倒退。所以说,这些标志性的人物、标志性的作家,就像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一样珍贵。 汪 政(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所谓长篇小说写得越来越轻、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一些经过历史考验的传统长篇小说的经典法则被人们放弃了。具有英雄的情节、典型的塑造、史诗的品格的作品,可以说失传已久。从文学生态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的艺术变得越来越快,这种变化有时是对很多传统艺术基因的忘却、丢弃或者是放弃,从艺术多样性来说是非常可惜的。 如果按照传统来说,《人民的名义》更接近于真正的长篇小说的概念,它将许多传统的或者说已经失传的长篇小说的艺术复活了。但是要把握住这样的长篇小说的经典法则,要写出合乎于长篇小说艺术传统的作品,确实要有生活的积累,要有思想的深刻性,要有这种艺术的全面能力。现在的很多长篇小说恰恰是跟“小”结合在一起,而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跟大、深、高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长篇,具有真正的长篇传统美德的长篇。所以我们应该提倡这样一种写作态度,也要具有这样一种征服长篇小说难度的勇气和能力,所以我把《人民的名义》定义为一部向经典长篇小说致敬的作品。 张王飞 (江苏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我很佩服周梅森的勇气,他非常勇敢地直面官场腐败,而且充满挑战精神。官场腐败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周梅森敢于面对现实,这种胆量和勇气非常难得。同时,传统小说里面过去常见的英雄形象、典型人物塑造,我们多少年来是看不见的,恰恰在《人民的名义》这部作品里面可以看到,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重点塑造反腐英雄的正面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展示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格理想,表达一种政治见解,实际上这也是周梅森的一种英雄情结。 李朝全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 长篇小说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描写当下中国社会百态的这种小说是具有冒险精神、冒险意识的。《人民的名义》具有长篇小说的复杂性,有人说这是政治小说,也有人说这是反腐小说,有人说这是官场小说,也有人说这是纪检小说。该书深入描写了一个省域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非常详尽、真实,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复杂的社会生活素描式的作品。作为小说文本,《人民的名义》具有非常鲜明的开放性,并未面面俱到,把结果、结论告诉读者,包括结局都是开放性的,很多人物关系也不展开,而是点到为止,留白意犹未尽。而在主题的揭示上,作者也做了深入的思考。该书最后一句说,“然而冷峻荒芜中,不也孕育着人间的希望吗?”反腐工作如此艰巨,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收拾世道人心,但是总结出这样的主题却不展开,到这里就打住了,实在耐人寻味。 张 柠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人民的名义》标志着反腐小说或者说政治小说一个新的阶段,人物、类型、还有情节等各个方面都在升级。这部作品有一点类型文学的色彩,有许多心理描写和揭露秘密,这是类型文学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以往在纯文学研究里面,学者常对官场生活、经济生活,即对体制化的生活不感兴趣,只是关注某一个具体的个人命运的悲剧。政治小说则从文学角度,重新把这种非常重要的生活形态纳入了我们的视野,同时唤醒了我们的关注,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文学史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很容易忽略这一块。那么要让我们重新关注这一块,只有加大文学性的强度。周梅森通过这种文学性的呈现,使得一种重要的生活形态,如描述官僚生活、商人生活等的官场小说、经济小说可以通过文学通道呈现给读者,为当代文学史叙述提供了一个新的话题。 丁 帆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 《人民的名义》直面当代中国大面积坍塌的腐败现象,尤其是高层的腐败现象。“人民的名义”具有两个指向,一些人以人民名义弘扬了正气,而另一些人是以人民名义做尽了坏事。无论从周梅森小说的创作历程来看,还是从整个反腐题材的政治小说来看,批判现实主义的回归都可以视作这部小说的灵魂。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悬疑性构筑了一个重要的看点;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形成了一个网状的结构图,矛盾冲突非常强烈。同时,小说内容涉及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可谓气势恢弘。 吴 俊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政治小说”被文学史作为概念认可,是从晚清的时候开始,那时学习西方、改良中国政治,开始有了政治小说的说法。现在回过头去想,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中国开始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近代文学意义上的类型小说。换句话说,如果从社会政治角度来说,政治小说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开始的一个文学写作上的标志。当下中国处于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时刻,将“反腐”纳入其中,是这部小说之所以被称为政治小说的一个重要背景。 因此可以说,《人民的名义》是一个时代的政治气候的折射并不偶然。同时,这部作品的文学饱满性跟内容饱满性是互相对应的,对周梅森这样的成熟作家来说,文学的饱满性不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困难在于一种貌似类型小说的文体里面,由于内容的饱满性,使得文学表现获得了相当大的自由度。这部作品中各个级别的官员都有,哪一种官员在他的位置上彼此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姿态,从政治角度来说,人和人之间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权力关系,这一点周梅森把握得非常好,文学上的成功取决于内容上的精准把握。 刘 琼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 有些文学概念很难单一地去划分,比如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关系问题。周梅森的写作面向跟取向有关,它一定不是一个小众的阅读群,而是一个大众的阅读群。对于大众阅读来讲,讲故事的完整性特别重要。《人民的名义》这部长篇巨作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就是讲述故事结构的延展性和开合关系时,针脚非常细密。这个细密的故事在讲述当中,必须找到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就是人物关系、人物形象。通过这种写作,贡献出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坐标系的人物,揭露者的人物形象和被揭露者的人物形象,是这部作品的价值之一。而它对于社会当下或者说对历史当下的信息表达,则是对我们现在的政治生态现状的精准呈现。 李云雷 (《文艺报》新闻部主任) 我们都很熟悉官场小说和反腐小说,这两类作品的读者群可能不一样,但是他们都形成了相对比较固定的模式。周梅森的这部作品,打破了官场小说和反腐小说两种关于官场的叙述模式,并把一些新的因素纳入进来,确实是对以往这方面写作的重要突破。以往的官场小说也关注权力斗争,这是一种小的政治。小的政治就是权力具体运作之中的一些权力分配、交换问题,大的政治就是政治跟国家的关系、政治跟人民的关系、政治跟理想的关系。这部作品同时涉及到小的权力运作以及之外的大的政治,具有相当的突破性、开拓性,应该说是对以往两种官场叙事模式的超越,并且开辟了一种新的对政治的理解。 刘大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人民的名义》这样的政治小说能带给人阅读的快感,并且具有一种认知和教育的功能,能让人从中看到很多之前所不知道的、所不了解的层面,比如所谓的“秘密”。它具有一种介入性,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这部小说提出的一些社会问题,会介入到当前的文化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改变当中。而这种介入恰恰突破了一直以来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广阔的生活,纵深的社会,其实都和我们有关系,而这样的作品确实能给我们带来这方面的启示。 傅逸尘 (解放军军事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当下写作者和评论家联手制造出来的一种简单化的文学观念或者说审美经验,就是一定要写小人物、写个体经验才够深刻,要写负面的,一定要是批判性的或者是揭露人性恶的才叫深刻,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能不能写当下社会现实的整体性的判断?能不能以相对寓言化的力量写出穿透性的领悟?现在很多作家其实都丧失了这种能力。面对这样一种文学现实,再来看《人民的名义》,可以说是非常出挑的。 周梅森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中一些人性、人心中向上的力量。什么叫文学性?文学性并不是完全掌握在批评家的手里,而应该恢复一些基本常识性的判断。所谓常识性,能够吸引读者阅读,能够带给人一些审美的感受、一些心灵上的感动、一些向上的力量,难道不就是文学性重要的构成要素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反腐小说作为一个类型化的叙事,从一个普通的文学经验来说,能够提供这些基本的审美元素,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是一种经典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 丛治辰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讲师)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而不是一部轻的、薄的小说。从现实主义角度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典型性的问题。周梅森作品的典型性非常强烈,包括腐败的几种类型等,每一处都没有多余的情节,每一个情节几乎都极具代表性。我们有一段时间谈问题,总喜欢谈机制、体制问题,机制、体制是一个术的问题,还有一个始终解决不了的问题,机制、体制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人心。周梅森便是把反腐上升到了整个时代的堕落、人心的堕落的高度。正是在这样一种比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更高妙的典型性上,我们看到了小说内在的复杂性。看上去这是一部反腐小说,但是某种意义上它更是一部反讽小说。反腐和反讽在一起,才变成了真正的政治小说,这也是这部小说的精妙之处。 (陈玉成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创作谈 我是一个文学的在场主义者,30多年来,我的创作和书写不断追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随着我人生经历、阅历的不断积累和丰富,我对社会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我的这些作品由于离生活非常近,描写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有时候甚至吃力不讨好,但我觉得这个工作还是需要做。 一个时代需要有一部分作家站在社会的前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它崛起的过程中,如果文学总不在场,文学总是站在圈子外面,那么文学就会与人民越来越远。起码我不愿意做这样远离世道场景的作家,我尽我所能希望可以记录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艰难崛起的过程。 作为作家,我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义务反映时代生活,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起码要有一部分作家把这个责任和义务承担起来。我愿意承担,这部六易其稿的长篇新作《人民的名义》就是我最新的承担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