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钟硕:那光亮始终在她心里——蒋在小说印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作家网 钟硕 参加讨论


    年轻的写作者蒋在首先吸引我的,是她身上透出一种勇气——她不经意间就已上路,简单地读和写,宛如生活新的构成,没有捆绑什么,也没有被什么捆绑。在《举起灵魂伸向你》和《虚度》中,这种勇气尤盛。只有出于对生命充满敬畏,才会以这种本真的态势直面写作。
    在《虚度》中,蒋在直接把生命的“七寸”展现给你看,并不着意于审判谁,她只是借由一些成长记忆和成年后的身边事,或者说,她只是要经由写作这种路径追问:滚滚红尘何以安放这副身心?我们到底该走向谁?
    《举起灵魂伸向你》中,生命的交互和张望混杂,身份辩认与相生相克须臾不离,这便是俗世的原生态。这篇小说以一个出奇不意的结尾告诉我,当作家在灵魂深处活成了所有的人,充满生命的延续和被延续,他便拥有无可穷尽的灵知。只因为,在驳杂而稠黏的人性黑洞中,我们往往空有心肠,很多人为此尴尬、愤懑和坠入混乱的虚无,但蒋在例外。蒋在拥有一种被铭刻于灵魂深处的,最隽永、最高贵的生命力。
    无论是《虚度》,还是《举起灵魂伸向你》,一个20出头的学生传递出让人震撼的洞见力:“我的心跳在加速,每一个单词从嘴里吐出时,都像棱角分明的石头。”是的,她总是瞥见人世的真相,人们不是在荒诞中沉默、被异化,就是在荒诞中以流血流泪的声响承担自己的因果。对于蒋在来说,这个世界的确不完美,但并不妨碍我自己变得完美。
    “我的脚步声也粘上了暮色,它沉静孤冷地叩在地面上。”
    “从山下的公路往上看,教堂侧面的墓地,那些刚开出来的带刺醋栗花,黄色的在矮灌木丛中很美。”“通往墓地的小路上,有一棵枫树,走过时,杏子总是忍不住伸出手去,她喜欢风吹动树叶时她触手感到的抖动。也许只有在这样的时候,她才能真正感觉到自然中与之相通的微妙之处。”在《回不去的故乡》中,一开始就布满死亡的气息,把个体生命的孤寂、隐秘和不可确定,以自然的征相来加以辨认,充满哀伤和彻底的悲悯。而在《街区那头》,又是在硬碰硬的人与人的交接中得以显露的。卡拉毁掉了自己的父亲,也毁掉自己的人生,可她必须这么做。而杏子不是,她不想毁掉任何人,对生活她有很明确的目标,可自然意外地提前领走了她——俗世里,她们都没有出路,完全没有。
    在《虚度》中,蒋在直接以教堂为基本背景,更为彻底地展现了这种意指。驼背——那个晃动在太阳光下的身影,犹如上帝置放在我们心灵深处的“鬼”,他比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更立体和生动,他让我们对生命的痛惜和追问更为彻底——天地间上帝是完美的镜子,可我们在哪里呢?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好的小说家一定是建筑师、哲学家和酒神的化合物,是经验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结构力的集大成者。蒋在对事物的感知、碰触和想象、复原,是多种面向的发达,她总是能让“现场”自行开口说话,并以温热的心肠催生,诗性地表达出这些有关于“根本事物”的哲学课题:“我感觉有一个生命,正透过她的肚皮看着我。”
    因为缺失智性的尊严,在感觉和情绪的迷宫里,我们总是无法知道得更多,我们始终难以打捞自己。蒋在是例外:那光亮始终在她心里,从未消散。
    “教堂的音乐已经响起,风琴手再次弹奏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鼓手被一根柱子遮住,从杏子站的角度很难完全看清他。一缕阳光反射在廊柱上,空气中涌动着的纤尘游丝一般地飘浮。”
    “秋天的阳光总是那么明丽。”
    教堂、巴赫、异性、秋阳,这个根本的图景永恒不衰,这是理想的红尘,它沉甸甸地聚集了生命所有的渴慕、卑微和坚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