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活艺术化十讲》,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或蒋勋的《美的沉思》,是作者将艺术拉下云端、融入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但又将其与世俗喧哗的生活层层剥离,放之美学哲学那种纯粹形而上的姿态,进行全新审视定位的美学新作。 生活需要艺术,恰如艺术需要生活,作者显然深谙生活与艺术的哲学关系,因此在书中,用十讲层层递进地阐释了与二者相关的一切。概括起来,此书系对立足于生活与艺术关系基础之上的诸多关系的哲学解析,比如艺术与人的生存境遇的关系,艺术与生命空间扩展的关系,不同民族艺术之间的关系,人的修养与美感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以人为基础,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灵与肉之间,如何和谐共生关系的分析与阐释,入情入理,令人读来容易接受,且心悦诚服。 海德格尔倡导人类要学会“诗意地栖居”,而陶渊明则想象出一个“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可见古今中外,人类对于生存境遇的最高理想,便是让日常生活趋向于艺术化和诗意化。而在当今喧嚣的社会,人能否离美与艺术更近一些,能否闲适自得、优雅从容地生活,则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该书的核心,便是探讨这种艺术地生活与生活的艺术之间的原因及其可能性和实现的方式。 当今时代,因为海量信息的冲击和现代化带来的喧哗,传统的安静诗意的田园生活,似乎离人类越来越远,而如何在嘈杂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一份难得的闲情逸致,让日常生活离艺术更近一些,让内心从焦灼、功利、虚荣、攀比、劳累中跳出来,则成为人们更为迫切的需求。但“遗憾的是,我们通常总是格外地关注‘忙’而忽略了‘闲’,以使原本应有的许多人生美趣被大打折扣”,并无法“看见那细微中的生趣,也看不见那偶然和短暂的生命之中的永恒的意义”。在书中,作者对于如何提升审美修养、提升生命质量,从而获得从容心境和艺术化生活,给出了种种可以抵达的方式。比如守护诗意之源,珍重爱美天性,识得“此中真意”,激活审美发现,扩展生命诗性空间,对消费时尚做出审美选择,提升生存境界,等等。 基于这些与生活艺术化相关的问题,作者用各种生动的艺术形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析。在阐释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相知的关系时,作者引用了余光中的散文《山盟》,和林风眠创作谈中关于童年山村美好记忆的描写,从而让读者体悟到自然所具有的“一种孩子气的感情”,“当我们远离尘世而跟大自然接近时”,“不由得变得孩子气了”。而回归孩童一样的单纯心境,应该是浮躁的现代人所追求的人生至境;而这种境界,借助于艺术的翼翅,和美好自然的慰藉,并不难抵达。而在《事物就在那里,你发现了什么》一讲中,作者引用了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例子,来阐释同样风景,却给人不同审美发现的哲理。例子其一为《红楼梦》里,贾宝玉跑到林妹妹的潇湘馆,结果看到春光里的竹林“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例子其二则为《阿Q正传》中,阿Q在静修庵看到西墙下郁郁葱葱的竹丛,却只想到竹笋之类的吃食。两相对比,便可看出,“审美是‘非功利性’的,占有欲恰恰是与美感的产生相悖逆的”,同时,审美“与主体自身的情趣有很大关系”。 这样活泼盎然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不仅仅是文学的例证,古今中外的音乐、绘画、书法、摄影作品,都被作者信手拈来,让读者犹如在美不胜收的艺术园林中,闲庭散步,赏月观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于民族艺术的见解,颇值得赞赏,他用费孝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人之美,天下美之”,概括了他对不同地域、民族的人们,于各自文化应该持有的“自觉、自信与对‘他者’文化的尊重、欣赏”。 生活艺术化,是人生美好的状态,也是人类不息追求的至境。因为人类追求诗意之美,才有了艺术;因为有了艺术,才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漫长孤独的一生,变得色彩斑斓,丰富饱满,并折射出静寂恒久的光泽。在这种意义上,《生活艺术化十讲》,对于当下紧追时代步伐而变得纷繁喧哗的艺术,对于远离自然、追名逐利的芸芸众生,对于日渐趋向孤独、无所依附的人心,对于琐碎聒噪、蒙尘已久的日常生活,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生活艺术化十讲》,宋生贵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