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众谈赵德发长篇小说《人类世》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当代文学研究会
    时间:2016年9月18日
    地点:济南市山东大学中心校区
    主持人:山东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张学军
    张学军:
    赵德发先生是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也是我们山大的校友。
    赵德发自1980年代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至今已跋涉了三十余年。从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对沂蒙农民群众历史和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注,到“农民三部曲”对农民与土地关系等问题的思考,从《双手合十》《乾道坤道》对释道文化的现实境遇的揭示,到《人类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担忧,都体现出他忧生忧世的悲悯情怀。这是赵德发作为一个作家最为宝贵的品质。在市场经济的境遇中,出现了一些迎合市场的低俗化的作品,但赵德发始终坚持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始终尊重文学的精神性特质,追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力量。
    赵德发的又一特点是广泛的阅读和学习。他深入研读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吸取西方近代思想的精华,还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这种广博而又深入的学习,不仅增加了学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思想境界,也为他的创作不断开拓新的领域进行知识储备。
    赵德发的《人类世》以文学的形式阐释了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当人类走出动物圈时,为了改造生存条件,人类对自然界的进攻和掠夺比其它物种具有更大的破坏力量。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也就是人类世,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移山填海,改天换地,还有克隆技术、转基因、工业发展造成了各种污染等等,人类无所不用其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如果任其无限制的开发改造,那么有一天人类将成为自己的掘墓人。对此,赵德发怀有深深的忧虑。《人类世》就是以文学的形式,为人类敲响了警世的钟声。
    下面我们就对《人类世》这部作品进行研讨。
    郑春(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
    尊敬的张炜主席,学峰书记,各位同事:
    我代表山东大学文学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赵德发校友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今天我们这个以文学当做院名的学院,引来了这么多文学中人,我们觉得蓬荜生辉,“一室皆春意矣”。所以说,今天是我们学院值得记住的日子,我们的宣传组要留下资料,将来写到院史里面去。欢迎大家的到来,尤其是张炜主席、学峰书记和山东省作协的主席团成员几乎都到了,我非常高兴,非常荣幸。
    赵德发校友是我们非常亲近的校友,我记得德发在上学的时候我们就认识,几十年来我们有很多的交往,经常电话联系。我和我的先生们在一起聊的时候,为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校友而自豪。他不事声张,朝着自己的目标默默的努力,勤奋,刻苦,创新,这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们这个学院所追求的一种目标,在这一点上,我们为赵德发校友的每一点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作品给我以后, 我认真读了一下,觉得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几点:第一点,国际目光,用作品和世界对话。我忽然想到吴祖光先生在评论赵树理和鲁迅的时候,说赵树理和鲁迅的差别是,赵树理通过村庄看世界,而鲁迅是通过世界看一个村庄,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学迈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这一点上,赵德发的作品给了我很强烈的一种印象。第二点,我觉得有寓言意义,而且里面有悲悯情怀。第三点呢,他的语言创新。其实,文学创新在很大的程度上,表现在语言的创新上,我觉得德发老师非常注重这一点。我们希望德发校友今后走得更稳,走得更好,创造出更多的成绩来。
    借这个机会呢,我也想特别说一下,今天我们更名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独立了。这是我们成立新学院以后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作为一个传统的、经典的和雅致的学科,今后的目标就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希望得到省作协,得到方方面面的作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谢谢大家。
    张炜(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我讲四点:
    山东文学的功勋人物。德发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写了很多优秀的中短篇,特别是后来的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创作踏上了一个新高度,更厚重更有内容,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已经过了六十岁,写了三四十年,积累了七百多万字,而且能够持续跑自己的文学马拉松。这需要耐力,才华,生活积累和人的品格。品格会决定很多东西,决定意志力、追求真理的赤诚与炽热,对文学艺术竭尽全力的追求、不计得失的探索。这些作品的积累夯实了我们的文学基础。五十年代前后出生的作家承上启下,继承了老一辈,启示了新一代。他一步一步往前走,往高处迈,留下了丰硕的创作果实。如果山东文学队伍中抽掉了德发,就变得大不同了,底气差了许多。我从德发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就写农村生活而言,他的根扎得更深,更了解农村、农民和土地,在表达上更有内容。他给许多作家提供了文学营养,提供了经验。
    对乡土小说的自觉突破。谈到乡土小说,大家就会想到农村题材作品。其实乡土小说主要还不在于表达的内容,而是表达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农村题材到城市生活的写作,也包括一二线城市的写作与表达,基本上还是乡土文学。这里面包含了观念、方式、对一个时期审美传统的继承。乡土文学是了不起的,但也有局限性。随着文学的世界化和现代化,乡土文学必将得到突破,而德发正努力这样做。不仅是这部新作,从十几年前的创作开始,他就在探求新的叙述方式,从结构到其他,保持与世界文学对话的能力。特别是这部新作,就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齐鲁大地是乡土文学的老巢,在这里出现一个勇于探索、自我挑战的作家,就显得特别有意义了。
    新儒学的当代流脉。近些年学者们在讲新儒学的现代性转化,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古老的儒学面对了很多新问题,要对接现代,要有更新和转化。但无论怎样它仍旧是入世的,是关怀重大事物的。从关心社会问题来讲,很少有谁比德发这部新作再迫切和再重大了,他以新儒家的情怀,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作出自己的文学发力。这方面我在减弱,他在增强,这就是勇气。类似的表达实际上很容易形成一个人的文学障碍,如主题先行、大而无当和面面俱到、浅薄的思考。而这部新作既表达了严重的关切,具有世界性和前沿性,又避免了一些易犯的毛病,回避了弊端。
    由宽门到窄门。乡土文学的表述,很愿意借鉴史诗性的作品。这固然好,但或许已经属于过去式了。现在的杰作已不太可能出现十九世纪前后的那种大泼墨、恣意、多头并进的写法了。现代生存和阅读已经把文学的入口改变了,变成了一个窄门。这就好比一座建筑,很大的府邸,门却不一定留得很大。窄门有利于府邸的保护,也更有魅力和吸引力,它不是大敞的,城府却很深,所谓的“侯门深似海”。大多数乡土文学作家的门开得比较宽,后来就窄了。从窄门进入很重要,这里包含着人物与情节设计,更有语言调度技能。书里始终把主要人物关系放在聚光灯下,场景的移动跳跃也相当节制。线索的并置和纠缠,力求单纯了一些,这样其实更有叙述的挑战性。现代读者很忙,精神涣散,容易迷路走丢。门开得很宽,读者不是被吓住就是很快失望了,根本不想往里走。由窄门直入,这对乡土作家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习惯上很容易讲气势,场面铺排得很大,其实错误已经犯下了。窄门自语言开始,德发的语言比过去更结实也更自觉了。文学是语言艺术,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随便找出一个局部来看都是锦绣文章,但又不会因过分精致而丧失了空间感和立体感,仍旧能够保持一种浑然的力量。
    这部新作意味着德发会走得更远,写得更多。现在六十一岁,七十一岁还能保持这样的势头。祝贺德发,一起向前。
    杨学锋(山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
    首先衷心祝贺赵德发主席优秀长篇小说《人类世》的问世,这对山东省作协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去年底,省作协组织专家盘点山东目前的文学创作情况,大家普遍感到,我省近几年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在全国还是非常有影响的,出现了一批精品力作,但是长篇小说创作相对比较弱,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去年我们举办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学作品征文活动,收到40多部长篇小说。今年举办的“中国梦”长篇文学作品征文活动,收到长篇小说176部。虽然其中也有一些比较好的作品,但还是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品佳作。今年德发主席的长篇小说《人类世》在《中国作家》第一期发表,被《长篇小说选刊》转载,并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接着,张炜主席又在《人民文学》发表了长篇小说《独药师》,这样今年我省长篇小说就有了两部扛鼎之作,去年找出的问题今年有所改善。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能够支撑长篇小说创作门面的,还是五十年代出生的这一批作家。七〇后、八〇后作家如何把这种优秀的创作传统继承下去,把文学鲁军这个创作势头保持下去,是需要山东省广大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下一步认真思考并加以努力的问题,也需要省作协认真考虑如何加大工作措施,促进青年作家向五十年代这一批作家学习,继承他们的这种创作精神、探索精神,不断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精品力作。
    三年前,在北京第二十届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山东主宾省”活动中,我们举行了赵德发传统文化作品研讨会,很多国内著名评论家都参加了研讨。大家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共识,就是认为德发主席是一位被低估了的作家,他的作品应该比现在更有影响、更有地位。所以说,我对德发主席的创作实力是非常坚信的,在最早知道他着手创作《人类世》这部作品后,一直期待着,觉得他找到了一个好的题材,一定会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这几天,我认真拜读了这部作品,感觉出乎意料,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德发主席曾给我介绍过“人类世”这一在地质学上最新概念的涵义,后来我在《参考消息》等其他媒体上也阅读了有关的文章,我就开始关注这个事情。但是用小说的形式去反映了一个目前地质学还没完全确定的概念,怎么来艺术表现,如何处理好创作理念和创作形象的关系,我心中是没底的,也为德发主席担心。但是看了作品以后,我觉得我这个担心是多余的,他这部作品确实是用文学的笔触、用鲜活的形象生动反映了一个当前时代的主题,是非常成功的。从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作家的情怀和品质。
    首先,表现出一个优秀作家的宽广情怀。一个优秀的作家,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创作出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品,他就得关注这个时代,关注当下的社会。在这部作品中,德发主席关注时代的发展,关注世界性的问题,关注当下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表现出了一个优秀作家的宽广情怀和悲悯情怀。
    其次,表现出一个优秀作家的开阔视野。刚才大家说《人类世》这部作品有国际视野,有全球视野。我感觉,这个视野可能更开阔,他是关注于这个宇宙的,具有宇宙视野。为什么呢,地质学是与整个宇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地球、我们的人类,要不想毁灭,那么一定要关注在人类对地球地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情况下,如何来保护地球家园,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人类世》正是表现出了这样一种开阔的视野。
    第三,表现出一个优秀作家的探索精神。德发主席的《人类世》在题材发掘和艺术追求等方面都有所探索和创新,可以说是具有崭新的题材、传奇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德发主席是从乡土小说开始创作,后来他注重表现传统文化,从“农民三部曲”到“传统文化三部曲”,再到今天的《人类世》,他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寻找新的创作灵感,不断地开拓小说题材领域。小说的故事也具有传奇色彩,用清晰的架构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小说语言也更加纯厚扎实,文和质更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它是用形象说话。小说中塑造的人物,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普通人物,都是活灵活现的,富有个性的。包括为了自我奋斗而不择手段的孙参,官二代的投机商人郭晓莲,虽然有点迂腐、但是坚守知识分子本性的焦石教授,坚守传统文化的乡贤田明德以及他的女儿田思萱,从岛国来的纯洁虔诚的真真,作为富有朝气的青年学子代表的关亚静等人,都给人留下独特的印象,感觉就是“这一个”。一部小说的成功,人物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形象要立得住。孙参这个人物形象从开初的打拼到最后的结局,像一种寓言,人物形象是非常鲜活的。此外,小说把涉及国内外人与环境关系的许多典型事件,如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涨、非洲开发产生的影响、三峡工程带来的一些问题等有机地融汇到了作品当中。我读了之后为什么会感觉出乎意料,就是因为人类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通过阅读这部作品,就对人类世有了一个更生动、更直接、更鲜活的一种认知,更直观的一种感受。所以说,我感觉这部作品是成功的,在祝贺德发主席本人的同时,也祝贺我们山东文学界出现了一部精品力作。德发主席的《人类世》和张炜主席的《独药师》可以称为我省今年长篇小说的双子座,标志着我省长篇小说创作的新的成就。
    谭好哲(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大学教授):
    我觉得今天在文学院召开这个研讨会,它的意义是多层的。赵德发是我们山大作家班的学员,是作家班里面最优秀的代表,山大的老师,文学界诸多人士,从八十年代都关注他,跟踪他,一直到到今天,我本人也是其中之一。今天我想说这么两层意思:第一层,我觉得德发通过他这部《人类世》,很好的完成了他创作的三级跳。他是从乡土文学《通腿儿》《蚂蚁爪子》那些作品开始写起,是一种历史记忆性质的,回溯过往时代的一些历史掌故、人物,从那里面来投射人生隐性的东西,体现了八十年代初期、中期那个时代文学的一些特点。因为在一个历史被打烂,人情人性被泯灭的一个时代之后,八十年代它需要那个东西。后来,他的创作题材领域向外拓展,不是一般的关注个体人生问题了,他转向一个群体,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问题,这就有了他的所谓文化小说三部曲。再到今天这部《人类世》,他关心的已经不是某一个个体,也不是某一种文化,他关注的是整个人类所面对的世界性的问题,就像大家所讲的,他的视野在逐渐的扩展。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的思想和情感切入的力度和深度都是在逐渐的加强。可以说,他这个三级跳,跳得非常有力量,跳得也很远。他早期的作品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小说虽然也写到了美国,但总体上是在中国。《人类世》呢,它的视野就扩大到了刚才学峰书记说的,不仅仅是世界性的,而且是宇宙性的,因为这个地质学的概念确实是和宇宙学有关。他的视野在逐渐扩大,他的思想深度在逐渐加深,力度在加强,我觉得这对一个从事近四十年创作的作家来说,是了不起的。他能够不断的向前走,而且每走一步都很有力量,这样的作家确实是不多见的。
    第二点,我觉得这个作品是用文学的形式反映了一个目前世界性的重大主题,尽管这个主题是由地质学家所引起的。德发给我介绍他写这个作品的设想以后,我也是老早关注这方面的情况。你们看《参考消息》,2016年9月1号的第五版上,专家已经认定了,地球在地质上已经进入人类世。这个看起来是个地质学的问题,其实从文学的眼光来看,就是人和自然的问题,人类生存状态的问题,他抓到了这个时代的本质。过去,是靠自然力本身来改变自然,今天已经进入到了人类来改变自然的阶段。人类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因为人类改变自然的一个最基本的动力是人类的欲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孙参,是以他的欲求贯穿于一生的。他的出身,决定了他没有拼搏就没有后来的幸福时光。他从小就是一个从小混混堆里打闹打出来的,然后把这种拼命的劲儿,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叔本华讲,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要表达自己,它要求助于各种各样的欲念。这欲念是无边的,它要产生痛苦,片刻的满足的欲念之后,由于没有信仰,又会陷于无聊。所以叔本华说,痛苦和无聊是人生的两面。孙参在追求他的欲念的时候是不择手段的,一种动物性本能的扩张,已经失去了人性的东西,因为他没有一个底线。他信奉成功神学,但那不是真正的神学,只有一个外表而已。在很多情况下,他就无聊,就要用性,用其他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填充自己的无聊。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孙参虽然是个中国人,实际上是有世界性代表的。因为人类追求欲念,用欲念来改变这个世界,改变自我生存的状况,造成种种恶果,这不光是中国人造成的,是整个世界性的问题,西方世界像孙参这样的人物也不在少数。赵德发用一部作品,一个地质学概念,深入了这么一个当今人类生存的大问题,重大的时代问题。人类对于自然的改变,正面说是一种创造力,负面说,就是向自然、向他人、向社会无限度的掠夺攫取,给人类自身和整个自然界带来了问题。
    我觉得这作品写得很有意味,许多人物栩栩如生,都能记得住,我看了两遍。最后的结尾,孙参去接他儿子的时候死了,他的儿子要做火星的第一批居民,做先驱。我在想,他儿子是不是代表着人类的另外一种象征,把地球破坏完了,再去破坏火星?到火星上去做居民的话,那不又要去开拓新的自然空间,再给另外的自然空间打上人的烙印吗?所以说我觉得这个作品,看起来是个封闭的结尾,但用他儿子这个形象,又把作品给无限的开放了,让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联想。小说里面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人物,比如说,柳秀婷信佛,她父亲杀驴,很有故事。三教寺里三个人物,也写得很有意味,这一块单独拿出来琢磨,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三教在中国有融合,也有明争暗斗,三教寺在文化上的意义上是一种象征。其实三教在争那个教主的位置,何尝不是一种人类普通欲念的体现?如此等等,我觉得这个作品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开发的东西。
    我觉得,德发这部《人类世》的出版,不仅对他自己有重大的意义。后记上说,他要写这个作品的时候发了一条微博,说那是一个重要的时刻。确实,不光对他自己,对山东文学也是一个重要的时刻。这些年我参与山东作协的一些活动,深深感到,咱们的长篇小说创作,很多年来都靠张炜主席和其他一些五零后作家的支撑,整体的发力不够,我们现在一下子看到好几部作品,是不是预示着我们山东长篇小说创作的新的辉煌的到来呢?我想是这样的。
    李掖平(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首先对德发兄出版了这么一本大作、力作表示祝贺。正像前面这些专家学者领导们所说,赵德发先生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占据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我曾很多次开玩笑和德发说,德发兄,实事求是的说,中国当代文坛上有很多被过高捧红的作家,但是也有一批被严重低估的作家。在这个行列里头,赵德发真的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因为,赵德发的小说不管是那些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短篇,还是到他后来被业内交口称赞的农民三部曲这些长篇,以及他后来的传统文化三部曲,就是以世人的当下眼光,重新诠释日常生活当中的儒释道宗教意识的小说《双手合十》《乾道坤道》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引领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一种思潮的。当他拿出了这本《人类世》的时候,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他还在构思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交流过,他和我说,准备着手写一部和原来完全不一样的小说。我说怎么不一样,题材吗?他说既是题材,更是看人生看世界的眼光。当时我还不太了解人类世是怎么回事,就问他是个什么概念,他说,既是地质学的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他要写一个警醒当下人,不要用无限膨胀的私欲来破坏自然环境、破坏世界万物之间的平衡秩序的一本书。我记得我还跟他开玩笑:哎呦,那不是大格局,大气魄嘛。我拿到这本书之后看了,又看到封面上的这句话:“人类一旦任性、放纵,必将为此吞下恶果”,我当时就在手机上记了这么一句话:“它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冯梦龙的三言。”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德发的这本书,也是一部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而且比冯梦龙高出几个境界。因为他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是站在一种大人类的概念上看世界、看宇宙、看天人之间关系和秩序的一部长篇小说。他主要的目的,是要用一种前瞻性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来大声疾呼:人类已经到了危险的绝望的边缘,如不能够及时自我救赎和自我改正,人类必将饱尝我们作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说,这本书仅仅是从保护生态环境、忧患人类未来发展空间这个角度上讲,还是低估了这本小说。因为这本小说其实是在醒世、警世、喻世这个旗帜之下,全盘考虑人类自从科技诞生以来,无限度的放纵自己的欲望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人类不仅仅是向自然生态环境无穷掠夺,还践踏和无视人类文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高尚、道德、善良和真诚等等这些品性。在围绕着孙参如何发家致富,如何穷奢极欲,如何不计后果地疯狂掠夺,再到后来被医院诊断为生殖能力处于残疾状态,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遭遇,他勾连起了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且,德发先生非常大胆地设置了一些情节,以那些和我们这个种族群类不同的文明国度的人作为参照,表现他们的人性,他们的追求,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敬畏,与中国人这种因为穷怕了,因为无赖刁泼惯了所以无所畏惧的一种惨烈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突然觉得,其实德发还是非常尖锐的。因为,一般的作家在选择这种题材的时候,他会不遗余力的鞭挞和揭示国民同胞的种种劣行,但是他会很小心的规避,不让一些容易挑毛病的人看出来,不去写和中国人这种无穷掠夺形成对照的其他国家的一些文明,或者叫做高雅高贵的人类成员在想方设法的保护这种环境。但是,德发经过深思熟虑,还是果断的引进了这种参照,所以就让作为一个国人同胞的我在看这个小说的时候,既感到忧虑重重,又感到非常内疚和自责。具有这种人类的救赎意识,德发站到了一个超越种族群类,超越国别,超越政治意识形态的高度上,成为一个具有悲悯天下之人,悲悯天下之土,或者就是刚才学峰书记说的真正具有大宇宙观念的人。他会不在乎我们通常引以为戒的界限,而公然的指明,一部分人在拼命的破坏地球,还有一部分人在拼命的保护地球。而且非常有意味的就是,德发先生还穿插、安排、塑造了很多有这种忧患意识、救世意识和保护自然生态意识的中国同胞,像田思萱,像焦石教授,还有焦石教授培养的这些青年学子们。这些人是超越了阶级国度,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救世思路在东西方先进文化的交流平台上形成一种互动。我看到这些的时候就觉得,封底的这些评述当中,赵德明写的几句话还是非常切中这本书的实际的。这的确是一本跨国题材的小说,他的喻世性、警世性和醒世性都表明,它已经超出了中国这个国界,而以宇宙观念和人类意识,以悲天下之人之土的大情怀进行的一次写作尝试。作者的眼光的确是国际的眼光,用作品和世界对话,和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对话。所以这本书的大格局、大眼光和警世、喻世、醒世性,都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
    这部小说,不仅有这种立意的高远和格局的宏大,难能可贵的是,他把所有这些宏大的主题向度都通过一些错综复杂的故事线索和紧张而又缠绕复杂的人物关系来逐渐呈现和敞开,就使得主题的贯彻不是一种凌空蹈虚的强压和硬砸,而是贴着文本的肌理和故事情节的必然生成路线,令人信服的展开的,这也是我特别看重这个小说的一个地方。我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重大奖项的评比,看的长篇小说是相当多的,但是我也经常发现一些小说的要命的弊端,那就是主题很宏大,格局也很庞杂,但怎么看怎么觉得,他是一种凌空蹈虚的大话硬压和观点的硬灌,缺少饱满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支撑。而故事如果不能敞开在情节的必然勾连中,主题肯定是外加的,是高大上的,不接地气,不够饱满。而德发先生呢,就是把这么一个宏大的救人世、救人类的主题,有效地缝合在两条大线、十几条串联生成的小线索之中的一个庞大的结构体系中。这部小说是一个拧绳性的结构,一条线索是孙参的发家史,也是颓败史;另一条线索是拯救人类的先进分子们用种种行为共同组成救世行动的一条线索。而两条线索因为孙参这个人,和孙参周围汇集的各色女性而有机的结合起来,大故事里面套着小故事,小故事又连着小故事,所以这种宏大主题尽管领会起来让人觉得沉重,但是阅读的轻松感和愉悦性却是始终在场的。这也是让我看重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现在很多小说在两个极端处分化,一个是主题特别宏大,但是很空;一个是一地鸡毛,是身边琐事的串联,让人看不到里面还有这种高拔的人类意识或者世界眼光。这两者的结合是比较难的,因为主题一大,就要往高处走,就忽略了夯实故事情节这个地基;如果往细处走,就容易白菜豆腐一日三餐,超拔不出来。德发先生在这本书里面,是处理得非常好的。前些天我重走长征路,与一位作家在一起,谈起他的小说,他说,我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要么往大处写,要么往细处写。大处和细处的结合,在理论上是应该的,必须的,是我们要向小说要的当然理由,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大难题。估计德发在写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怎么能让文字在大的主题上、天空中分享,又要让文字沉实在紧贴大地肌理的这个人物身上,就特别难。你让人物老是说大话高话不现实,但是你要是让人物老是关注身边的老婆孩子白菜豆腐,他又没法彰显这种主题,所以特难。我看了这部小说之后,就在研究生课上说,你们要认真的看一下赵德发这个小说,看他怎么把宏大的主题和具象的事件人物以及生动的语言表述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说,德发原来的作品我也特别喜欢,尤其是他的《乾道坤道》和《双手合十》,读起来都是满心欢喜的,因为我从中看到了一个作家对文字的爱惜。但是,那些小说都不如这本顺畅,这里面的故事情节的流畅和场面转换的干净利落,真的是超出了他以前的所有作品。我们说,这部作品将成为中国当下长篇小说写作的一个新的标尺。刚才学峰书记表述过这个意思,我觉得这是毫不过分的。所以在前不久的中国作协的会上,活动上,我也和他们聊起来这个长篇小说,我说最近我们省里那个赵德发,有一本大书,也是一本奇书,而且是一本集冯梦龙三言精华为一体的这样的一本好书。“过奖了”吗?不,一点都没有。因为我从中读到的就是人类应该警钟长鸣,世界应该警钟长鸣,而我们更应该警钟长鸣。
    而且,他的语言,由原来的相对比较黏滞,变得通脱、灵透而且跳跃。这是阅读这部小说特别欢喜的第三个重要的原因。我认为,一部小说如果不能让语言有效的敞开它的全部意义,而指望评论家从语言中去发掘去体验的话,那还不能说是一篇好小说。而当看完之后,你自然而然的了解了他的这种宏大意识和深远的思想,然后又觉得它得到了文字的有力支撑的时候,你会觉得,这小说毫无疑问的应该进入中国好书行列,而且是中国当下好书行列。再次表示祝贺,也对这次会议表示感谢。
    叶诚生(山东大学教授):
    赵德发老师这本书,有将近四十万字,我怕读不完就开会了,但我实际上读起来是很快的,非常顺畅。是什么原因充分感召起了读者,因为在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写的别的事情,所写的是我们自身的事情。我们作为人类一份子,不管这个视野是多么宏大,但是我们就在这个世界当中生存。这个问题是一个切身的问题,所以才牵引了读者,非常有感染力。
    我很认同前面老师们的说法,这个小说在题材上有非常大的拓展。我们现在的小说,都是五四以后的所谓现代小说的一个继续。过去文学界有一个说法叫感时忧国,其实我们过去作品很多都是家国叙事,阶级叙事,或者是民族叙事,要么就是一种特定群落的叙事,特定阶层的叙事,局部的叙事。但是赵老师这本书是一个大的命题,他有一个人类视野,刚才杨书记说,他有一个宇宙视野,我很认同。地质史这样一个时空,包括生态美学的内在支点,确实构架了一个非常大的叙事天地。一开始读的时候我也挺担心,这种作品很容易概念化的,不大好落到实处,怎么能让它变成一种有血肉的叙事?它很容易见大不见小,看不到个体的经验和情感。我读完之后觉得这个还是没有的,赵老师做得非常好,他是非常具象的一种叙事,不管从人物,从结构,还是方方面面,我读完之后意犹未尽。
    我觉得结尾写得特别有力,后记非常闪光,我很被打动。后记里面,赵老师提到了父母大人相隔时间不长离世,这让我产生一个感觉:无论你的叙事多么大,题材怎么拓展,他总是跟个体的实在的经验相关的。其实我们对文明的反思,说到底就是一个生死的反思,是一个生死问题,生死存续的问题。小到个体,大到地球文明,赵老师在写作的过程中,确实是有一些生离死别的情感、经验渗透其间的。如何生,如何死,生死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我读到后记那一块,就对整部作品有一种新的感受,它刷新了我的感受,或者说深化了我的感受。另外,我看到赵老师在书中提到写作场景的转换,一开始为了陪父亲常常住在老家,人和自然之间非常相得,是一种相得相生的关系。赵老师写得非常诗意,他说夏虫、星光引领着自己的文学写作,自己的长篇叙事和园子里的草木一同生长,这些都是非常诗化的一种叙事。其实也是渗透在作品当中的诗性的立场,所以我想,这也是个体的经验跟人类历史合二为一的一个表现。但是一旦回到日照,回到城市之后,汹涌而来的就是市声、车声,就是噪音,环境一下子变成异体的力量。这个书很大,命题也很大,但它之所以有一个很好的完成度,就是因为个体的经验跟人类的意识合二为一,融合为一体的。可能赵老师也不见得,就是非常自觉的把它加以融合,但后记当中确实泄露出来了,我们都看到了。反过头去再翻阅这部作品的时候,我觉得这种情感的气韵是非常自然的,也是非常深厚的。赵德发在后记里还说,已经年过花甲了,千岁之忧尚存。古诗十九首里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首诗原来的意思,就是及时行乐,但是赵老师反用了,我们接受这两句诗,也是反其意而接受的。最近有些学者正提出一个概念:中国诗歌有第三种传统。我们过去讲的是诗缘志、诗缘情,还有一种就是诗缘事,就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赵老师这本书也是体现这一点,他是缘于一种世间的、人类世间的、宇宙的,这样一种非常切题、切身的感受,然后抒发出来的。它是叙事的,实际上也是强烈的抒发了一种情怀,很大的情怀,这就确实像他们谈第三个传统所说的,源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歌。扩大而言,就是我们所有的文学叙事,其实都是表达了作者对于现世的敏感和热情。
    第二点,赵老师的作品是从乡土起步的,我读完人类世以后,觉得乡土这个维度对于赵老师来说,不光是一个起源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维度。尤其是对于人类世这样一个题材来说,就是乡土的,因为乡土是现代的他者嘛。我们反省的是现代文明,而现代文明是怎么建构起来的呢,实际上就是靠乡土,把乡土视为一个传统的,一个异己的他者,来建构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赵老师的乡土的根,在潜在的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对于现代工业文明疯狂的掠夺,崛起,贪婪, 乡土文明是一个自然的反驳的力量。我们知道,最早起来对抗现代理性的就是浪漫主义。对于启蒙理性,以及启蒙理性造成的后果,浪漫主义表示反抗。他们不能忍受那种机械冰冷的因果模式,线性发展的模式,不能忍受神性的消失,要重新返回过去那样一种诗意的存在。而乡土实际上是现代主义非常看取的一个价值,浪漫主义最看取的就是乡土这个文明世界,它愿意返回过去的这么一个东西。后来现代主义起来之后,它进一步展开这种文明的反省,也是着眼于人的蛮荒的、原始的那种存在。所以我觉得,乡土不仅是起源,其实也是归宿。对这样一个题材来说,它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价值引领。
    从整体上来说,这本书还是现实主义的写实的框架,还是理性的框架。当然,这本书有整体上的隐喻,比如说,化用了圣经故事,那个参孙大力士。这个故事,人物的命运,很明显的让我们感觉到这点。最后主人公的死去,他儿子来了,也是一个象征吧。儿子事实上是主人公的涅槃,是重生,“向着光明飞去”。总之,它是有一个来自于基督教的一个神性的、拯救的框架。包括“观世音”那一节,那个天际线,也有超越的悲悯,宗教的视野。一些意象,象垃圾这样的意象,你也可以把它作为象征的意象来看待。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是一个写实的氛围和框架,也就是说,他还是在一个理性模式下来面对、处理这个题材的。这个理性模式就是人类世,地质学的一个概念,以及由这一个概念而生的一个新的世界伦理,人类的伦理。问题在于,你用理性来反省理性,这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困扰。这不是赵老师的困扰,也是我们所有人类的困扰,因为我们今天我们所面对的非常荒谬的人类的处境。如果你追究一个来源的话,其实就是启蒙理性带来的,就在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之前,人其实是受到限制的,就是我们现在所期盼的那种,人是有敬畏的。后来没有敬畏了,因为理性无限的膨胀嘛。今天我们拿一个地质学的东西,其实也是一个科学理性的产物来写,值得思考。换句话说,就是理性能够给我们规划一个理性的未来吗?这其实在哲学史上、在文化史上、在思想史上,很多人在想这个问题,也提供了不同的答案。我觉得,文学书写,它天然的应该是对于这种理性的反驳,换句话说,我们不一定有一个立场,我们不一定确立一个立场,不一定这么鲜明的提供一个答案。好像是我们有一个新的理性的认知,然后我们由这一个认知得出一种新的伦理道德,就可以规划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还是应该在知识和道德的层面上,来看待人类的困境。我们都是搞文学的,不管是写还是评,是不是有一个审美的救赎的立场,对审美救赎是不是有一种自信。假如说,我们有更强大的一种自信的话,人类世这样一个来自于科学理性的概念,它可以更彻底的转化为一种文学书写。这不是赵老师一个人的这种矛盾,这是我们所有人的矛盾,就是我们对于理性的态度。换句话说,就是含混出诗意,书写越歧义,越模糊,越能够引发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诗性关切。这部小说是有这样一种完全诗性的书写,比如说“磨盘”这一节。孙巧锤,一个石匠,那一节写得真好,完全可以是一个短篇小说。
    总之,这本书对我们启发很多,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感受。我们也希望赵老师以后能够有更通达、更彻底的一种文学的叙事,诗性的立场,来关照我们人类的境遇。
    孙书文(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教授):
    祝贺赵德发老师新作《人类世》问世。我讲两点,一是这个作品给我的惊喜,二是对针对这部作品的建议。
    《人类世》,在赵德发老师创作历程中,在《君子梦》《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之后是一种必然,是其宗教情怀、彼岸情怀的一种继续;同时也是一种超越,《人类世》不是《人间世》,而是从人的“类”视角立足,从生命进展的视角来打量人类的存在。把《人类世》放在赵德发截止到目前的所有创作中,便能看出其创作的“巨变”。这也显示了赵德发是有一位想有作为、能有作为且已有作为的作家。赵老师其人温和儒雅,其创作则锐气十足,这时面有强大的张力。我们常讲,风格即人,风格与人之间的关系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意味。这部书也体现出了赵老师新的突破。在许多作家那里,成名作即是代表作,而赵老师持续地在不同的时期有新的代表作。《人类世》是一部“困惑之书”:人类怎么样来进展,这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反思,而是对于人存在的方式的一种反思。比如说欲望,不仅仅是对人对自然的一种征讨,它仅仅是一个典型而已,它同时包含了还有好多好多种欲望,人的社会的欲望,人的精神的占有等等。主人公孙参与真真、穆丽儿之间的关系,含有非常丰富的意味。真真来自于原始之地,穆丽儿来自于美国,上个世纪在东非大裂谷挖掘出我们称之为人类“老祖母”的骨头的时候,挖掘队员正在听美国甲壳虫乐队的曲子,一个原始文明,一个西方现代文明,恰恰在这部小说当中,如此地结合在一起。
    《人类世》体现了赵老师创作的三个“变”。一是从乡土中心到城市中心的变化,孙参出生地是一个垃圾场,这个垃圾场一直伴随着这部小说。赵老师对于高校研究生生活状况的描写,有点让我惊奇的,他真实地写出了研究生有点迷茫、甚至有点颓唐、随波逐流的生活状态。二是文学经典面貌的松动与改动。孙参与田思萱有一段经典式的恋情,但孙参又从原始丛林里带回了一个真真,后来又有穆丽儿出现。跳跃感强,情节的密度大,跟原来赵老师创作的那种经典的面目变化巨大。我前两天从读秀上把赵老师的作品又调出来看了看,从内心里感觉说,我还是非常喜欢《通腿儿》里面就是那种欲说还休,欲说没说,但是又都说出来的那种感觉。对这种求变本身,我感觉到是值得祝贺的。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学能够提供什么,我觉得还是值得思考的。三是语言的变化,从一种古典的凝重的话风向一种现代派的转化,语言中传达出一种焦虑感。作品中,写到了一个人物,焦石教授,是个思想者,是块“焦虑”之石。赵老师在这部小说中,把焦石当作自己的代言人,每当他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时候,就让焦石出来说段话。赵老师在作品后记里面提到,在世之日无多,千岁之忧尚存,这是一种焦虑。如果从宇宙发展来讲,人类之日本来就是无多的,时间短暂。有人曾讲,如果把整个的宇宙的历史看做是一年的话,那么人类的历史大不了是十二月三十一号晚上十点钟左右产生的。赵老师这里面的焦虑,更多的是在于人类没有希望。田思萱的“萱”本来是忘忧草,但是田思萱恰恰是陷入了无尽的忧愁。她在填那个大坑,在填那个欲望之海,但是我们又觉得,她拉着那个大卡车填海之后,又能怎么样呢,她的人生的这种延续,又到哪里去呢。小说末尾,孙参去迎接儿子到来,他的儿子把自己看作是征服火星的先驱,开始踏上另一条不归路。赵老师在后记当中就说,道在谁开口,诗成自点头,作为一名作家,把这种忧虑表现出来是欣慰的,但是作为人类的一员啊,我觉得这个欣慰倒是非常非常难的。
    针对这部小说,有以下三个建议:第一个建议,孙参似乎还不能够离开这个世界,小说的设置还是留有缺口的,他的心脏像万针扎过一样,然后看到自己另外一个轻快的身躯跃近自己的儿子。在我看来,孙参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比如说,孙参与焦石之间尚没有发生真正的交集,一个是暴发户,一位是对人类的忧虑关怀的学者,两个人之间的冲突是有意味的。在两人冲突之中,可把多层面的欲望挖掘出来。焦石教授的欲望,丝毫不弱于孙参的欲望,他要把金钉子砸在悬崖上;真真的欲望是要做千万人之母,与其他人又有格外的不同。第二个建议,寻找到更适合的方式把深意表达出来。读小说的过程当中我老体会刘禹锡那句话,“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赵老师的好多想说的话在他的小说当中还没有充分地表达出来。第三个建议,去些火气。小说很有锐气,同时还有不小的火气,还有“毛刺儿”。感谢赵老师让主人公姓孙,为我们孙姓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传霞(济南大学教授):
    赵德发是一个擅长写乡土并以乡土小说而闻名于世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可是今年他却推出了以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建设为书写中心且具有全球意识的小说《人类世》。从乡村到城市,从齐鲁文化到世界视野,这一转变似乎逸出了赵德发已成风格的创作轨迹。其实,《人类世》仍然延续了赵德发关怀家园、眷恋故土的文学主旨。对于已经有了46亿年历史的地球来说,人类只是生活在其中的无数物种之一,现代地球人的历史起始于距今1万年的全新世,人类在地球建立了自己的家园,与地球共生、共存、共荣中走过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时光,但是,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以及20世纪中叶以来的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活动成为改变地球的重要地质力量,人类也“成为地球上对其生存环境具有巨大能动影响力的唯一物种”。鉴于人类活动对地球地质风貌的巨大影响,以保罗•克鲁岑为代表的科学家提出地球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地质年代,已经由“全新世”进入“人类世”。在全球化的今天,地球—人类的家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正在深入而全面地改变着世界自然秩序与精神面貌,城市化加速了乡土的溃败,信息化加剧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因而承载文化与地理个性风貌的地域性也就日益淡化。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受益获利,同时人类也在破坏着地球,毁灭着自己的家园。人类的大家园—地球都岌岌可危,我们魂牵梦绕的小乡土又怎能安放?《人类世》以一个城市轰轰烈烈现代化城市建设作为中心事件,揭示人类在高歌猛进的快速发展与过度繁衍中又同时在制造地球灾难、毁灭人类家园、扭曲自我本身。《人类世》将地质历史学界最新的概念引入文学,让人们从地质发展史和人类活动史的高度来观照当代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审视现代人类的狂妄行为和自大心理,反思现代文明,呼吁人类爱护地球、爱护自己的家园。所以,《人类世》它既是一部警世忧世之作,又是一部思乡怀乡之作。
    张丽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首先我对赵德发先生长篇小说《人类世》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也对赵德发先生多年笔耕不辍与文化自觉表达由衷的敬意!
    因为我跟赵主席接触很多年,从上高中的时候,我就开始读他的《通腿儿》,到后来持续阅读赵德发先生的作品,应该有二十多年了。赵德发先生创作量非常大,非常丰富、独特,我觉得《人类世》的出版,是他以往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突破,无论是从创作的题材,创作的理念,还是创作的方法,都是重要的突破和发展。我们看,从《通腿儿》到《农民三部曲》,再到《双手合十》《乾道坤道》,赵德发先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进行思考,来重建中国的文化伦理,这是我们齐鲁大地儒家文化的一种博大深厚的精神建构的理念呈现,一种追求。现在《人类世》出版了,我觉得这种人类理念包括对未来理念的思考,人类到底向何处发展,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的、核心的问题。从工业文明以来,一方面是科技的高飞猛进,另一方面是人类家园的破坏,精神理念的迷茫,那么到底何去何从?这种困惑和思考,在这本书中得到了一种终极性、整体性、未来性的思考。这是这本书一个重要的精神高度。
    我主要从《人类世》小说创作的精神理念、心路历程和独特艺术形象等几个角度来谈谈对赵德发先生《人类世》阅读感受和精神思考。
    第一,赵主席从乡土理念中走出来,从儒家文化中走出来,在《人类世》是一种人类意识的思考。这是一个突破和发展。赵德发先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思考人类文化和文明。这是一个作家非常可贵的一种追求,一种理念。《人类世》这部作品,与他以往的一些理念是一致的,是从中生发出来一种精神思考。赵德发先生创作了很多的作品,我印象很深的就是他的《路遥何日还乡》,这是一个短篇小说,刻画了一个刻石碑、刻墓碑的一个人物。他想中国人死了以后,魂要回到故土、要还乡的。他发现很多人的墓碑写得不标准,他回不了家乡,魂还不了故土,所以他就想,他死后,给他墓碑刻字的人很有可能刻错了,那么他如何回到家乡呢,如何获得重生呢?赵德发的小说《人类世》就是顺着创作路子来的,是他的文学理念的一个发展,一个新的思考:即对人类整体命运忧虑,对人类精神家园毁灭的忧虑。
    第二,《人类世》的创作,带有赵德发先生本人的自我生命体验。记得有一次赵德发先生跟我聊起来,说生活在日照这边,随着人类的发展,工业文明急剧发展,这种填海造田和钢筋混凝土的崛起,很多人的家园没有了,甚至一些人的墓地也没有了。他看到很多人在怀念亲人的时候是在十字街头烧纸的。这样一来,这些人的灵魂是否还能回到故土家乡?他在思考这些问题。因此,我们说《人类世》这部新的大作是从赵德发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进行创作的。这种思考是一种更宏大的关怀。
    第三,《人类世》是赵德发先生艺术创作有新发展、新突破的长篇小说。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一方面是孙参和他的生活圈,另一方面是焦石教授和他的弟子。这两条线是融合的,像两条河流一样,最后在结尾处交汇在一起。小说最后,给他的妻子真真送行的时候,孙参原先在美国的情人穆丽儿又回来了。几条线索交叉在一起,小说结构是非常完整成功的。
    《人类世》的成功还有一方面,就是塑造出很多性格鲜明、独特的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孙参这个形象,我觉得他塑的是英雄的形象,新世纪当代中国的英雄。他有雄心壮志,他生机勃勃,他有多元的欲望呈现。他希望像圣经里讲的一样,立虹为记,填海造田。他那种欲望的呈现有极大的丰富性,包括他遇到一些女性,如非洲岛国的真真等等,我们都能看到他就是个性欲望的呈现。孙参是一个鲜活的形象,有血有肉。同样我想谈一下他的局限性。我觉得写一个英雄很容易写得太高大,但我们看到这个英雄是有局限的,这正是英雄的接地气、具有人间烟火气的一面。孙参是一个小混混出身,从小捡垃圾,他姐姐教育他,你不要做一个垃圾人,要做个人上人,要做个真正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孙参从此有了雄心壮志。小说有这种隐喻的东西,引用参孙这一英雄形象来呈现,大家叫他这个称呼,是大力士,这都是他英雄的一面,从外在到内在的体现。他身材高大,力气巨大,被人打昏扔到海里之后还能漂浮回来。他创建了很多的企业,用多元的方式经营,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这都是他成功的方面。但我们也看到,这个英雄是有局限的,比如说,他身体有问题,精子不合格;他做企业,有投机性在里面。这让我们自然想到现代文学史上,茅盾笔下的吴荪甫的形象,同样是个英雄,也写得生机勃勃,有雄心壮志,要改造中国,要实业救国,但我们看到这两个英雄有什么变化。我们看到孙参这个英雄,他是一种有投机心理的英雄。他没有信仰,没有理念,和吴荪甫不一样。小说结尾的时候,真真临走时说,你不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你的成功神学是你个人的成功,而不是内心的信仰,不是救赎别人,你没有走十字架道路。这是孙参的局限所在。中国当今很多成功人士缺少信仰,缺少理念,投机性十足。就像地质时代要用金钉子表示一样,孙参就是一颗呈现当代中国人精神心相的“金钉子”。我想,这不止是中国的问题,西方同样如此。比如说,美国的华尔街的一些投机商们,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功以后还要去贪婪,欺骗。因此,我们说这是人类的问题,不仅是一个东西方的差异问题。孙参这个形象,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的一个英雄,一个投机的英雄,也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当然,这个形象还有很好的一面,他依然没有泯灭他的淳朴之气,虽然他去投机,如在混凝土中用海砂,用麻刚沙,但是我们发现,当他把老姆山炸掉之后,也想去补偿,也有同情和悲悯。这是孙参很可爱的一面。我们说他是英雄,也是凡人,是有血有肉的。
    可贵的是,《人类世》里面很多人物呈现非常成功。一个小说的成功,不仅是中心人物的成功。我们发现,《人类世》里面许多人物都是非常独特的。我在《人类世》的阅读中,有读《水浒传》、读《红楼梦》的感觉,因为书中每个形象都很独特,都立得住,都很鲜活,哪怕一个人物只有一个很短的片段。这也是源于赵德发对生活的积累,生活体验的深刻性。这部作品从横的方面、纵的方面来说,都是妙笔生花,生动无比。
    另外,我也想谈几点建议。一是,这个小说里面对人类世的宏大问题的思考,是一种使命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赵德发主席从《君子梦》到《乾道坤道》的各种重建当代中国文化伦理的使命感。这部作品从人类的、从外力的角度来思考人类的命运,那么我想,人物形象如何更加生动和多元化。比如孙参这个人物,他一系列的行为来呈现他的心理,他有没有心理的成长,有没有变化?孙参到美国去,到很多地方去,他经历了很多,他内心是否有变化。比如说对垃圾的认识,垃圾是有毒的,这是常识性的东西,他有那些心理变化呢?如果反思他的心理成长过程,有没有心理的自我冲突。作者需要用心理描写呈现他的心理张力、内心冲突与深度。
    二是,我觉得书里面还可以多一些风景性的描写,比如《红楼梦》《水浒传》,里面的有些风景看上去是闲笔,但闲笔里面有对文化和民俗的呈现。赵老师的《路遥何日还乡》是一个民俗的故事,和文化和时代结合得非常好,那么在《人类世》里面就少了一些。比如说像写城市的海岸线,里面提到的海岸线被破坏了,那么他原来的海岸线是如何的。“磨盘”这一章,讲磨盘过去使用它,后来怎么演变,极大地提升了文化和民俗学的含量。这方面可以进一步的增加。
    赵德发先生曾说,写作是一种修行。他的创作在不断的拓展,不断的深厚,不断的呈现他的文化理念和意识。今天,我非常想借这一机会表达我内心的的敬意。《人类世》是这些年来,我们山东文学,包括我们中国文学,进入2016年的一个很重要的收获,也是一部走向未来的著作,是一个中国人思考人类命运,具有中国风俗、中国文化的东西,它有它的去向和归途。在从文学经典走向人类经典的过程中,在重建中国伦理文化的精神历程中,在赵德发的人生历程和宏伟创作计划中,《人类世》是一个更高的起点。这是我的期待,也是一种期盼。谢谢。
    张艳梅(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人类世》是一部具有重大题材、远大目光、宏大建构、正大境界的作品。赵德发是一位兼具现实关怀、历史胸怀和宗教情怀的作家。之前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对乡土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有宏阔建构,对农民命运和土地变迁有幽微洞见;宗教题材长篇小说姊妹篇《双手合十》《乾道坤道》,对佛法无边和道法自然有独到阐释,对末法时代有深刻揭示。他不是排他的宗教徒,而是关注人类普遍生存和精神信仰的思想者。长篇小说《人类世》是赵德发近年来文学视野及思想建构的拓展和推进。人类是一个整体,诞生之初,为自我保存和发展,不断向自然界索取,改造和斗争,成为对抗自然的主要力量。正是这种对抗,带来了更多的破坏、敌意和报复。小说依旧是现实主义笔法,众生百态、世间万象绘成卷轴,人物纷繁、情节芜杂而又线索清晰。生态危机、信仰危机、诚信危机、情感危机,甚至种族繁衍危机,此起彼伏交错缠绕,为人类存在敲响了惊心动魄的警钟。
    小说《人类世》有两条主线。一是孙参的商业帝国覆灭之路:孙参从捡垃圾,到上大学,留学美国,回国创业,迅速成功,众所瞩目,挥金如土,终因贪欲放纵,恶德恶行,最终破产,母病妻离;二是焦石的科学研究矢志不渝之心:从带学生考察老姆山,阻止炸山填海,到被迫停课,积极宣传人类世,奔走于崇山峻岭,研究岱崮地貌,极力倡导环保,堪称忧思深远。小说中三个最重要的关键词是生态、信仰和情感。
    生态。小说从地质概念出发,思索人类存在对于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反作用于人类的种种灾难,追问怎样才算理想的生存。环境破坏不是简单的雾霾而已,小说中写到的炸山毁村、填海造地、滥用农药、饮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以及食物安全等问题,都是我们每天面对的困境。至于那些垃圾村,世代以捡垃圾为生的村民,得了肺癌的孙参母亲,基本丧失生育能力的孙参,反复过敏的真真等等,人类面临的威胁其实不只是健康而已,还有人类的未来和生存本身。地质大学教授焦石和他的弟子,还有美国女子穆丽儿,都是环保人士,与孙参、郭小莲等人对环境肆无忌惮的破坏,形成了鲜明对比。阿姆斯特朗对火星的向往,对地球的厌弃,代表了新一代地球人渴望远离垃圾和毁灭,拥有美丽新世界的努力。
    信仰。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一种很难弥补的灾难,而人心人性的毁坏则是影响更深远的悲剧。这部小说中,基督教《圣经》贯穿首尾,由《圣经》中的“立虹为记”传说起笔,到孙参接受真真点化重新戴上十字架,寻求自我救赎,构成了一个不信、非信与信的宗教叙事圆环。小说在三教寺之外,强化了基督教这一元素。小说还写到了儒释道三教寺和三位掌门人,他们保护山林,铭刻碑文,传法弘道,救助世人,坚守各自的信仰,构成了与基督文化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看得出来,在乡土和宗教题材六部长篇之后,赵德发文化反思的脚步依然不会停止。
    情感。小说中的情感叙事主要包括亲情、爱情和友情三个层面。在人性和欲望层面,呈现了复杂的时代乱象。这个只重视GDP的时代,人性扭曲,情感异化,就像郭小莲开着的劳斯莱斯幻影和孙参脚下的福特猛禽,凶猛的掠夺式开发和发展,最终得到的不过是幻影和毁灭。
    地球,是无数星球中很普通的一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家园。人类世,地球发生了许多不可逆转的改变,人类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当老姆山坍塌成满地碎石漫天烟尘时,我们很绝望;当田思萱和孙参努力去填平那个大坑时,我们重获信心。作家的隐喻和忧患,我们都了然于心。那么,现实更接近前一幅图景还是后一幅画面,可能就意味着人类的最终结局。火星,只是一个遥远的存在,赵德发善意地给了人类一个美好愿景,对于地球人来说,节制欲望,爱惜自然,回归信仰,认真生活,才是正途。
    盖光(山东理工大学教授):
    赵德发是我们学校的驻校作家,在2014年的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上,赵老师就谈了他在创作的关于“人类世”的长篇小说。《中国作家》杂志今年一月份发表了长篇小说《人类世》,在阅读之后,我就打算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恰好是我多年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为我们驻校作家发声。同时,又与我的一门本科课程《生态文艺学与生态教育》恰好对接,于是就有了环绕本作品的课堂研讨、赵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及期中作业。与此同时,我写就了一篇两万多字的评论,采取了一种铺陈叙事及阐释的方式,尽量从多个层面及角度概览《人类世》,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再对该作品进行细致、深入研究。之所以这样安排:其一,对这样一部恢弘的作品,我们强力推介,也是一种责任及担当;其二,《人类世》的空前性,为我们的学术研究以及如何思考人类的生存问题提供了珍贵资源;其三,“人类世”的必然性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或者人类已经踏进“人类世”,我们不能无视;其四,作家的责任及担当为我们起到了示范,评论理应接续;其五,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简单的生态小说,尽管在接下来,会有很多研究者称之为是生态小说,或者用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来阐释这部小说,但是我认为,用一般的“生态”阐释很难涵盖,或者包容这部小说所表达的一种宏大叙事。接下来,我打算谈四个方面的想法。
    首先,对《人类世》的一般评价。我认为,赵德发写作《人类世》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有一个长时间及一个历史和文化的铺垫,一方面是他三十多年的文学创作铺垫,以及宗教文化系列的铺垫,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类世”长时间思考及巨大的“人类情怀”。 2010年,曾有万字长篇散文《突如其来“人类世”》发表,直至今日这部长篇小说的问世。我认为这是一个当代作家的担当和胆识,没有此,要创作这样一部作品是难以想象的。对于“生态”叙事,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但在当代作家阐释生态现象的作品中,能达到这么一个境界和层次,并且直接驾驭到人类层面上,把人类放在一个反思和批判的层面上来讲,也是屈指可数。对此,如果没有一种担当意识,没有一种雄才大略,没有一种大气魄,创作这样的作品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我的那篇文章的题目就叫《人类世:赵德发的“人类情怀”》。我认为,仅仅用“人文情怀”,或“人文关怀”都难以包容作品的弘大。当这得知赵老师要写这部作品时,我曾经反复思考,因为触及“人类世”问题,肯定会涉及到很多知识领域的问题,将其构建一部长篇小说,怎么消化,怎样文学性地表达这种知识呢?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有可能就写成一部教科书,会成为概念性堆积,逻辑性排列,但是,如果我们打开这部作品阅读的话,他恰恰给予非常好的弥补。当然,对于作品,焦石这个线索,是在用知识传授了何为“人类世”,但在其他线索中,则是生活的事件及人的活动,来注解和诠释了何为“人类世”。
    其次,关于《人类世》的突破。刚才诸位专家谈了很多突破,我认为还有几点需要凸显,即作品的叙事密度非常强,如不字斟句酌研究,很难吃透。这不仅很难揣摩透这部作品要反映的东西,而且也很难体悟和把握住作家的学识和担当及胆识,继而体认如何借力于文学叙事来表达“人类世”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除了这个方面的突破以外,知识突破,叙事的密度,人物关系的复杂程度,隐喻的密集铺设,等等,都应引起关注。《人类世》涉及了层层隐喻,作品阐释的“人类世”这个地质学话语及其文学呈现,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还有三点,我们也应该特别关注:其一,宗教性的突破。这其中,显然有着宗教三部曲的延伸,但三部曲主要关乎东方宗教,在《人类世》中曾有“三教合一”,曾有“三教寺”的叙事话题,但又植入了西方宗教,环绕孙参的“立虹为记”而展开西方宗教文化的叙事话题,作为重要的推进线索。显然,这部小说是一种跨文化宗教阐释,也意在探究东方宗教和西方宗教何以进一步有机弥合。其二,生态叙事的突破。有如刚才所言,仅用生态小说的价值判断,肯定是无法涵盖作品的意蕴,但《人类世》确确实实谈了当前生态与环境问题,却非一般性表达,也非简单反思及批判,而是在“人类世”这样一个更大的视阈中观览,显然,一般的生态叙事评价,是难以深层把握该作品的。其三,身体叙事的突破。我们只要谈人类,你就不可抛离两个重要点,一是女性,一是身体,这也是任何文学书写无法别离的。但如何叙述身体,有机表达身体,甚至至于生命节律中叙述身体,这却是问题。如果放在“人类”这样的大视阈中体味身体的意义,就更难驾驭了。应该说,《人类世》也在这诸多层面延展身体叙事,其中孙参,乃至真真的身体转向作为一种深层隐喻,显然不仅超越了实在的身体本身,而且也非拘泥于生命有机性的身体诠释,或者更在昭示一种人类活动的悖论。
    第三,作品的叙事。在上面所谈的叙事现象的基础上,再加深一些我对隐喻叙事的思考。刚才张炜主席谈了《人类世》一个很重要的叙事特点,即人物结构线索,以孙参和田思萱两个人的关系线展开,其实这原本是任何小说的一个基本叙事线索,一般作品都会这样设置,但《人类世》将这个线索又设置了很强的隐喻性。孙参本身就是个隐喻,而田思萱更是个隐喻,两人既交织复杂关系,也是一种隐性表达。事实上,对田思萱我们还可以有很多话题,比如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来就可以产生很多话题,尤其在爱情关联隐喻下所背负“大地情结”;她那执拗个性助推的填坑、“赎罪”所内聚的人类归宿。还有真真这样一位多样态聚合的女性,也埋伏了多重隐喻。事实上,《人类世》的人物书写,中老年及青年两组女性序列最为精彩,不仅各具隐喻,而且皆能够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阐发其意义。
    第四,我想为这次研讨会献上两韵。其一,《人类途——读赵德发长篇小说<人类世>》:“恢弘人类志情多,打扰天穹咋快活。遍踏星球边角落,垃圾满溢地翻波。参孙自誉谁能比,愉悦生活虑事罗。静思诚应平净态,行程稳步律呈博。”其二,《担当》:“担当本是知仁愿,共叙人之性本然。现遇波澜侵坦途,潜心助力必思源。德发展臂胸怀广,远瞩新说释解难。为有同生齐继续,平衡进路定调弦。”
    陈文东(山东省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
    对于赵德发主席《人类世》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计划,我早就听他谈起过。2012年还拜读了他在《文学界》发的散文《突如其来人类世》。此文有一万多字,从中得到了关于“人类世”的最初启蒙,对于何为“人类世”、对于他的创作意图有了初步的了解。四年之后看到他的作品,应该说还是出乎意料的。因为我当时感觉,人类世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很宏大的命题,不容易把握和表现,容易流于概念化的图解。目前赵主席拿出来的这部作品,就像刚才很多领导和专家们说的那样,确实是很好地通过文学的手段和方法,对我们所处的这个人类世时代,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的困难和问题、矛盾和冲突,包括精神的迷茫与困惑等等,都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生动的展示。对于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对于赵主席个人来说,他完成了他创作的一个三级跳,就是从农村题材、乡土题材的创作,然后到传统文化题材的创作,最终到这个国际化的、人类世关怀的这种创作的三级跳。这不仅仅是题材的拓展,而且是一种境界的拓展、情怀的拓展。他有了一种大的视野,满怀对人类的深沉之爱、对地球的千古幽思,能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来关照这个全球化、地球村时代,审视、反思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对自然的掠夺,以及在对物质利益贪得无厌地追索的过程中,对自身肉体的戕害、情感的困惑、精神的迷失等等,完成了非常难能可贵的一次新的跨越。
    其次,这部作品为山东文学、文学鲁军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元素,对于人们认识评价山东文学、文学鲁军提供了新的参照。过去人们一说起山东作家、文学鲁军的特点,就是对传统的坚守啊,道德批判啊,甚至比较老实、保守等等,都成了文学鲁军的标签了。赵德发主席的这部作品,以其世界眼光、人类情怀,为文学鲁军增添了新的内涵、新的元素,连同今年初张炜主席的长篇小说《独药师》等几部作品,共同拓展了文学鲁军新的书写领域,赋予了文学鲁军新的内涵。
    第三,从再高一点的层次和角度来说,《人类世》这部长篇小说对于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来说,也应该是新的突破、新的收获。它是目前为止关于“人类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虽然写的是中国的一个海滨城市发生的故事,但他是由一斑窥全豹,通过解剖这个麻雀,思考的是人类前途、地球命运的大课题,为文学怎么来关照现实、关照地球、关照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新的角度。
    另外,对于作品的艺术特点,各位领导专家也都说了很多了,比如内容很丰富厚重,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等等。我想说一下孙参这个人物。这个人物本身很丰满、很鲜活,但他同时也有一种象征意义,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我觉得他既是当今中国一大批迅速富裕起来的人的代表,也可以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的一种象征,也可以作为信息化时代迅猛发展的人类社会的象征,有很多的因素都体现在里面,非常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刘玉栋(作家):
    两年前,我就知道赵德发老师在创作一部叫《人类世》的长篇小说。有一次开会,晚饭后沿着山路散步,他第一次跟我讲到《人类世》 ,尽管说得不多,但我记忆深刻。我当时心里还琢磨,这么大的题目,这么大的架构,还有,这么新奇的一个题材,赵老师该如何处理呢?我真替他捏一把汗。但他那自信的目光和口气告诉我,他已经是运筹帷幄了。只是没想到这么快,赵老师就把它拿了出来。
    当我把这部沉甸甸的《人类世》 拿在手中时,一股强烈的好奇之心油然而生。我用了三天时间,一口气把它读完。书拿起来就放不下了,我完全被吸引住了,几条线交错展开,情节层层推进,故事一环扣一环,跌宕起伏。这部体量大、劲头足的作品,如同一壶六十五度的老酒,浓郁绵柔,内劲十足,读罢,有醍醐灌顶之感。
    当然,故事的引人入胜只是一个方面,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还是它对现实的思考和呈现,以及那种深刻的忧患意识。与他以往的作品不同的是,这一次,作家的视野极其宽阔,他是站在人类的角度,放眼整个世界,关注的是地球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思考的是宗教信仰和精神救赎,以及“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大问题。对于小说创作来说,直面这样的大问题,是特别艰难的一件事情,处理不得当,就会变得费力不讨好。所以,这既需要勇气和胆识,又需要大量的采访、调查、查阅资料和阅读相关的知识,可能更重要的是,还得需要一颗敏锐的、滚烫的,充满着忧患和悲悯的心。只有对这个世界充满着爱怜和痛惜,才能完成这样一部费力劳心的优秀作品。
    小说塑造了孙参这一人物形象。孙参这一名字来源于《圣经》中“参孙”的反写,包含着丰富的隐喻,通过对其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人生轨迹的描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可怕的、疯狂的、强大的、所向披靡的企业家的形象,但他出身卑微,跟母亲和姐姐从小捡垃圾养家糊口,而跟他相依为命的姐姐因为抢一瓶化妆品葬身海底,给他心灵上造成了无法抹去的阴影,他违背了一位善良的美国老人的意愿赚到了第一桶金,又不择手段地完成原始积累,他疯狂地肆无忌惮地追求资本,在乡亲们和整个海晏市市民的心里,他几乎变成一个“魔鬼”,其实他的内心又是多么虚弱啊,卑贱的出身是他无法摆脱的梦靥,始终坚持捡垃圾的母亲又让他倍感无奈,从南太平洋带来的所谓的公主凸显了他的虚荣心……当然,他对母亲是孝顺的,对女人的柔情和对儿子的渴望让读者感受到他良心未泯的一面。所以说,孙参这一形象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集中了现实中的诸多矛盾,饱满、丰富、生动、鲜活,准确地折射出现实社会中方方面面,极大地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广阔性。这个炸山填海,不顾他人的生存安危,一味地追求个人的资本帝国的人,理所当然是作家抨击和批判的对象,当然,像这样建立在虚荣、欺诈、谎言上的资本“帝国”注定是不牢靠的,它的崩溃坍塌必定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情。所以我说,《人类世》是一部警世之书。
    除孙参这条线外,还有就是地质大学教授焦石和他的研究生关亚静这一条线。这两条线同样重要,彼此交错,相辅相成,让这部小说变得丰满而宏阔。我觉得,作家眼光、境界、胆识和对世界的思考,主要是通过这条线得以确立和完成的。性格古怪的地质学教授焦石和企业家孙参一样,也要砸下一枚“金钉子”,但这两枚金钉子显然是不一样的,一枚是学术的金钉子,一枚是资本和肉欲的金钉子。焦石教授的境遇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作家还着重描写了关亚静一家人的遭遇,从三峡到黄河三角洲,再到海晏市,从奶奶的猝死到父亲在海上的失踪,包括对关亚静爱情的描述,作家似乎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隐隐地做了回答。
    这部长篇小说震撼人心的力量来源于作家对现实的准确把握和对人类未来的忧思,作家用国际性的眼光和思维,呈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责任心。纵观作家近些年的长篇小说创作,从《君子梦》到《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三部小说都是思考宗教文化和信仰的,而这部《人类世》,在许多情节和细节中,都写到了基督教精神和信仰方面的问题,并且探讨得相当深入。我觉得,这部《人类世》应该是这一系列写作的延续,正如批评家张艳梅所言,“《人类世》是他近年来文学视野及思想建构的拓展和推进。”更重要的是,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赵月斌(评论家):
    首先祝贺德发老师写出了一部视野宏阔、寓意深远的好作品!《人类世》是一部具有大格局、大容量、大情怀的大寓言。先说作品的大格局。小说着眼于地球四十六亿年的衍变史,把与之相比渺如尘芥的人类活动置于其中,让我们看到了“人类世”的伟大,同时也看到了所谓“人类世”的可怕和岌岌可危。以前我们对“改天换地”持着一种崇拜肯定的态度,但是现在才发现所谓“改天换地”非但未必是好事,反而可能是灾难,值得好好反思。《人类世》的整体格局就是放置在全人类的生死存亡之上的,它实际上是写出了“人类世”的天问、地问和人问。值得深思的是:我们每个人是不是也是打破地球平衡的一分子?我们是不是也在麻木不觉的改变着这个伤痕累累的星球?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分子。
    再说《人类世》的大容量。这部作品是德发老师前几部书的进一步发展和突破,它的文化含量、艺术含量都非常博大。虽然小说只是以一个海滨小城为故事的发生地,但是凭借这么一个小小的舞台,上演的却是纵横五洲接通世界的国际大戏。这里面各色人物混杂相生,他们之间有矛盾也有统一,共同的构筑了“人类世”的生存图景。每一个读者大概都能看到自己的投影,每个人都可能是书中人物的原型。因此《人类世》又像一副人物众多的全景图,每个人物身上都带有突出的时代印记,更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我在读这本书发现好多人物都有一定的对应性,比如美国人和中国人(伊顿太太/王兰叶)的对应,中国人和南太平洋岛国人(田思萱/真真)的对应,俗人和居士、出家人(焦石/木鱼法师)的对应,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孙参/阿姆斯特朗)的对应,地球人和“火星人”的对应,等等,这种种对应关系都值得好好琢磨,也大大扩展了小说的内涵。
    第三说说《人类世》的大情怀。德发老师是学者型作家,思想型作家,他曾经说过,宗教只是作家利用的一个视角。在这部书中,基督教、儒释道显然也是他采用的一个视角。小说里孙参、田思萱、真真等好几个人物都跟宗教有关系。但是这些人物和宗教信仰之间,似乎又有一定的隔膜,孙参呢,是利用宗教,刘秀婷呢,好像又被宗教所利用。宗教放在现代中国人身上似乎很难变成一种踏踏实实的信仰。所以我感觉德发老师通过叙写宗教信仰和人物心灵的隔阂,貌合神离裂,深刻揭示了现代中国人心灵上的失控和失重。我们的心灵和失衡的地球一样,也是布满了漏洞和创口。小说里孙参的中美混血的儿子阿姆斯特朗就在推特上写过一句话:“地球上的一切都在失控,面对这个局面,上帝也无可奈何。”我觉得这句话可以认为是整部书的文眼。地球上的一切都在失控,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面临的整体的局面。《人类世》便是提出了一个全面失控的问题,除了人类的活动本身的失控,更有人类精神、灵魂的失控。正因我们是失去了真正的人的灵魂,才导致了地球全方位的失控。要拯救地球,先要拯救人类本身,拯救人类的灵魂。
    所以从整体上看,《人类世》是一个大有微妙小中见大的大寓言。小说充满了隐喻,“人类世”本身就是一个大象征,德发老师把一个枯燥的地质学概念写出了气象万千的文学寓意。另外很多小的细节也值得关注,比如彩虹和黑虹,金钉子和十字架,还有枯死的老银杏树、救了孙参一命的浒苔,木鱼法师画出的天际线,外国酋长女儿对中国的过敏,所谓的垃圾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鬼跋跌,等等,都深有寓意,值得好好解读。
    赵林云(山东政法学院教授):
    我跟德发兄有将近二十年的交往,觉得他不断的在推出新作。从他当初的成名作之后,我看到他不断拿出新作,包括前几年他对宗教文化的研究,对宗教场所的体验,写出了宗教题材的作品。现在他又进入了关注人类世的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状态,我表示敬重和祝贺。作品我没看完,我提点建议。就是在这样一个有情怀、有温度、有使命、有良知的作家的一个宏大构思的作品里面,我读到了他的语言。他的语言有了一些变化。我想,在语言的现代性上,在语言的精神性上和语言的体验感上,能够再增强一些就会更好。像写到主人公被在海水里差点淹死,有一段写到港口,还有写磨盘的那一段。写磨盘那一段,就比写港口那一段要更好一些,港口写得实了一些。这是我表达的一点心意。
    再一个,我想谈一点对这种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我在政法学院是教传播的,我想,这样优秀的作品,包括我们这样的座谈会,能不能用现代的传播手段,手机直播,映客直播,水滴网,花椒网,等等。我们做的约读经典读书会,也是用现代传媒手段传播,用音频视频去摘编的。在警惕和避免碎片化阅读的弊端的前提下,来把这么厚的大部头作品的一些精华片段,精华的观点,精华的章节,用新媒体来传播,可能效果更好一些。现在社会上的文学阅读、文化阅读、历史阅读有很多误区,有很多需要引导的地方,也有很多空白需要优秀作品去填充。
    另外,我和约读书房的李宗磊先生在合作一个约读今晚读书会,最近正在准备做一个山东阅读联盟。我们希望能够在山东省作协和当代文学研究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工作,尽量给我们的批评家、作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张建波(山东政法学院教授):
    首先我是一个阅读者,其次是一个推广者。我们曾经请赵德发教授到文学院做过讲座,做作品和文学理念的传播。昨天我到新华书店,因为政法学院要赠给孔繁森纪念馆几百册书,我专门让他们挑了赵德发老师的三本书。我在尽一个传播者的义务。
    关于阅读心得,我简单的讲,就是“两个人物、一种图景、一种未知的命运”。两个人物,一个是孙参,我把他概括成攀附于政治的一个橡皮人。他在经济上的这种不满足,像一个垃圾人,在精神寄托上,更像是一个空心人。我们知道,西方的悲剧有西方的色彩,往往是从内心里的心理挣扎。东方的悲剧往往是外来的。孙参具备了两者的合一。但是这个人物没有信仰,反而有一个人物孙巧锤,他的故事写得一波三折。磨盘的命运,也是人类命运的一个隐喻。我觉得这里面他的信仰,反倒比孙参的信仰还要高。第二个方面,就是一种图景,这个图景与生态文化相联系。小说里面,柳秀婷捐钱刻经,但也难以弥合现实的伤痕。建彩虹广场,炸山填海,包括盘龙山上被人砍掉的杜鹃,包括滥伐林木一直殃及非洲的血檀。这幅人类的图景,好像人类将要成为地球垃圾的预言正在实现。最后,是什么样的一种命运。我觉得由这种典型人物的生活本相的展现、自然生态的纷纭的镜像的展示,来揭示了人类当代的生存困境,人与自我的冲突,人与他人的纠缠,人与社会的咬噬以及人与自然的背离,正成为发展的隐忧。所以说,人类的这种命定之途,仍然是薄冰在履。到底是人类的生存还是毁灭这个话题,仍然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恒久的主题。
    顾广梅(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德发老师是一位从乡土当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作家,这本书完成了和他本人的身份的一种同质同构关系。这本书,我认为它就是从乡土当中成长出来的一部,或者说建构起来的一部知识分子的写作,它的定位有这样一个二重:它在两个方面拓展和延续了百年中国文学史的两大传统。这两个传统,我分别从两个作家那里找到。一个是,德发老师以非常强劲的和理性的野心,从茅盾先生那里继承的社会学分析的传统,就是这种现实性层面的一个非常深重、非常沉重的书写。这是百年中国文学史的一个主线,叙事的主线,德发老师他继承得非常好,而且他拓展了。另一个传统,在另外一个作家那里,他是被中国百年文学启蒙与救亡二重变奏主题压抑了的一个传统,那就是无名氏,我特别喜欢的一个作家。无名氏的浪漫主义抒情传统,已经有非常张扬的宗教书写和人类意识,七部无名书非常了不起。今天看到德发老师的创作,我觉得他在默默的像一位勤奋的农夫一样地写作,在延续、拓深、挖掘着这样一个传统,因为今天这个语境已经到来了,无名氏的传统回来了,在德发老师的笔下,所以他很了不起。在现实的社会学分析这个传统里面,德发老师关照了两类人,一类是非常明显的社会学结构的一个给出,就是一个穷二代、屌丝二代孙参这个主人公,他的发家史,也是他的欲望的破灭史。另外一个对照性的人物郭晓莲,她是富二代,发家史和孙参异曲同工。两个人都是从原始欲望的罪恶发家起来的,但是他们又彼此的在同一个社会阶层进行了殊死搏斗。我觉得德发老师的社会关照是非常深刻的。第二个书写,就是他继承了无名氏那里的精神谱系。一是他清晰的给出了儒释道三教这样一个精神谱系;另外一个人类世的书写,地质历史学的,同时他把它升华到了人类文化学的层面,这个也很了不起。
    赵老师他在后记引用了两句古诗:“道在谁开口,诗成自点头”,一个道,一个诗。赵老师的写作,了不起的一点就是,在道的层面上的充盈、博大、沉重。在诗的层面上,也做了他的努力。小说一共三十二章,每一章的层面既是隐喻的,同时又是写作的实现。三十二章环环相扣,当中折射出来的那种精神谱系的光芒也是很强的,它的结构就是混杂立体型的结构。这里就剩下一个问题,我想和赵老师讨论,就是磨盘那一章,是诗性最足的。如果小说要完成一个诗性的浪漫的传统,如何让诗的这一部分溢出得更多一些,是不是在结构的一些方面,还可以再做一些更合理的安排?这是我的看法。
    丛新强(山东大学副教授):
    赵老师这个作品,也是很早就读到了,读了不止一遍。从理论上和地质变迁规律上说,“人类世”必然是要终结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我想这个作品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如何促使人类不断地来延续这个“人类世”,而不要让这个“人类世”过早地终结,拖延下去其实就是在拖延时间,整体来讲是肯定不能够完全无止境地延续下去的,因为恐龙都灭绝了,而且有多少次的生物大灭绝,人类肯定要灭绝的,关键是这个灭绝的时间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想《人类世》确实是给了我们一个警醒的作用。这是文本之外的启示。从文本本身及其延伸来看,我觉得这部作品的核心是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转换和超越,具体总结了与之相关的这样几个意识。第一个就是现实忧患意识,这个非常明显,其实也是延续了赵老师此前很多作品的一贯风格,比如说搬山填海、三峡移民、挖坑卖沙、食品安全、进口垃圾、不孕不育,环境的被污染、生态链的被打破等等。第二个就是所谓的文明共生意识,关于儒释道,在赵老师此前的著作中都有专门的论述和专门的一些表达,比如《君子梦》《双手合十》《乾道坤道》,其实在这个作品中也是非常得明显,所谓的“三教经典挡不住一个参孙集团”,作品中专门突出了耶教的成分。在较早的《君子梦》里,已经有明显的耶教成分存在,而且占据的篇幅还比较多,也已经有充分的表现。在这部《人类世》中,“儒释道耶”的表达不见得是作品主旨,但确实有一个很鲜明的文明共生的意识在里面。第三个就是全球对话意识。我们看起来,“人类世”这个问题虽然在中国表现得比较明显,但其实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今天我们用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的话,所有的中国问题都不仅仅是“中国问题”,而是“世界问题”。全球对话意识表现在作品中,比如孙参与真真的关系,真真的一个伟大理想就是做千万人的母。还有一个就是孙参与穆丽儿的关系,通过“绿色组织”这个环节比较明显表现出来。第四个意识呢,就是人类终极意识。焦石教授的关于“人类世”的田野考察及其《人类世》课程的研究、创作和传播,非常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点。而且在作品中是非常集中地表现,不仅集中于师生的对谈,还有专门的《人类世》课程设计。焦石教授的课程设计,也是赵老师的课程设计了。这个课程是很有意思的,很完善,有绪论,有结语,章节也很严谨,将来赵老师可以写一本关于“人类世”的学术研究著作。
    马兵(山东大学副教授):
    我读完《人类世》之后,头脑中想到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那就是无名氏先生的《无名书稿》,在这部长河小说中,作者借主人公印蒂经历战争、情欲、金钱的历练,探寻“人类未来的精神和信仰”,探讨宗教融合和东西方智慧融合的可能,后两卷《花开在星云之外》和《创世纪大菩提》尤其如此。而《人类世》从现实忧患出发,思想境界上接通的也是一个人类未来和地球未来的信仰问题,这种宏阔的观照视野在当下非常难得,也许赵老师并非有心,但确实接续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史线索。
    我在读到其中的“血檀”那一章的时候,又想起一部小说,就是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在《黑暗之心》里,康拉德令人信服地展示了殖民者如何被权势障蔽了心神而成为堕入人性黑暗的深渊的。《人类世》中的“血檀”部分,那些在非洲腹地的中国人对当地物产的掠夺式开发,对当地人那种主宰和凌驾其上的态度,与康拉德那个在原始部落做了王者的白人何其相似!或者我们延伸一下,人类自工业化以来对地球的攫取不也是一种对自然对地球的殖民吗?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也是自我异化到难以自拔了吗?所以,这一部分虽然是小说为了体现“人类世”这一概念的全球化维度而拓展出来的,但抽出来也像一则生动的寓言。
    我同意盖光老师刚才的的那个判断,《人类世》溢出了当下生态文学既有的框架——在我个人的观察中,新世纪生态文学有三个大的脉络:一个是动物题材的小说,像《狼图腾》这样的作品,一个是“第四世界”意义上的生态写作,像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还有就是融入野地式的。这些生态题材的作品里面不乏佳作,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都缺乏对于城市生态、人类精神生态的照应,而这些恰恰是《人类世》里头最重要的所在,所以我觉得这个小说的确是对当下生态文学的重要拓展。小说一面用地质学的概念理性地解释人类世的盛世与末世,一面用孙参的商业帝国的土崩瓦解寓言化地讽刺人类的谵妄,小说的几条线也由此形成一种缠绕式的递进关系,自然生态、城市生态、人文生态乃至宇宙生态都被纳入笔端,形成一环扣一环的链条,显示了非凡的笔力。
    最后我有一点想和赵老师探讨的地方,小说为了把人类世的概念表述清楚,主要是借焦石教授和学生的对话之口来传递,有些地方感觉不太像自然状态中所发生的对话,稍微有点隔。其实倒不妨结构上再大胆一点,人类世的理性解说部分都可以用论文而不一定是故事的方式诠释,在结构上也会显得跳荡一些。当然了,这也许只是我的纸上谈兵。
    史建国(山东大学副教授):
    关于赵老师的创作,我同意前面老师们的看法,那就是赵老师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寻求创新的作家。一般来说,作家往往习惯于写自己驾轻就熟的题材,但这其实也容易导致创作惰性,当一种写作变得越来越容易之后,对于一个有追求的作家而言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随之而来的就是题材的自我重复,写作手法的自我重复,叙事技巧的自我重复等等,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的做法。赵老师显然不是这样的作家,他从不愿重复自己,从写乡土、写农民——“农村三部曲”,到写宗教题材——《双手合十》《乾道坤道》,再到眼前的这本《人类世》……赵老师一直在着意避免自我重复、寻求创新。因此,对于老师这种勇于突破自我、寻求创新的创作实践,应当予以充分肯定。但是,话反过来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鼓励突破自我不断创新并不意味着作家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作家对某一题材、某一类型的创作还是应当保持一定长度的热情,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表面上看来也属于不断追求创新,但实际上却不容易形成自己的“领地”,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创作面貌。一个作家总要至少有那么一幅或者几幅独特的创作面貌,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作家。如果频繁改头换面其实不利于自身文学面貌的形成,对赵老师这样已经被文学史所关注的作家来说尤其应当注意。但读赵老师的作品又会发现,赵老师虽然一直在寻求创新,但是却有相对稳定的焦点。眼下这本《人类世》表面看来是一个全新的题材,但是在小说中其实仍然可以看到赵老师此前的乡土写作与宗教题材写作的延伸。 关于乡土,我同意张炜主席的看法,它不仅是一种题材,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观和写作方式。很多作家在写乡土时是以乡愁作为情感背景的,因而在此观照之下的乡土就总是被美化,其实,乡土中既有淳朴、善良、敬畏自然等一些好的因素,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对现代化背后所蕴藏的那种欲望的无限膨胀起到一种制衡作用,但乡土毕竟也是藏污纳垢的,而赵老师在这一点上就比较客观,不仅弘扬乡土的美好,也直面乡土的阴暗。这样一种乡土价值观,写作方式、观察社会的方式,在《人类世》中是得到了保留的。另外,关于宗教书写。《人类世》将叙事背景放置在从乡土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这一历史进程之中,并对这一特定时期人们的精神信仰状况做了深刻揭示。在作品中,其实儒、释、道、基督教等诸种宗教都写到了——假如儒教也算作宗教的话。小说中三教寺里诸种宗教彼此斗法、争当首席,但最后真正起作用并秩序化的却不是上述任何一种宗教,而是拜物教——郭晓莲用金钱摆平了争执,轮流坐庄。而在基督教方面,孙参的成功神学成为基督教传教的绝佳样本,而实际上基督教只不过是孙参借以谋求商业成功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张皮。成功神学跟宗教精神风马牛不相及。基督教与孙参成了相互利用的关系。应当说小说对当代人精神信仰状况的揭示延续了作者之前用力甚多的这一创作主题。
    另外,刚才许多老师们都谈到了小说的宏大主题,作品中有一种人类视野甚至宇宙视野,我也非常同意。但有这种大视野的同时,小说在一些细节处理乃至人性刻画方面也做得非常好。比如作为岛国土著的真真接触现代文明之后被后者所伤,产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孙参的“坏种”导致不孕不育等等,都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其中不仅有着生态保护方面的意义,其实也有对现代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思考。在不断追求现代的同时,人类最终会灭种,导致人类世的消亡。人类世一方面是人类向地球自然环境疯狂进军,建立人类至高无上主宰权与统治地位的世代,同时也是人类最终毁灭自身的世代。小说中用“留脚印”作了很好的隐喻。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我也同意刘传霞老师的看法,小说中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是孙参的母亲王兰叶这一形象。王兰叶在儿子已经成为富豪之后仍然保持捡垃圾的习惯,把家里摆满捡来的垃圾,她说捡垃圾“上瘾”。同样让人颇感兴味的还有孙参老家的乡里乡亲。成为富豪之后的孙参试图造福乡里出资为乡邻修路盖房,但乡亲并不念他的好,而当孙参弄来一船洋垃圾之后却得到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觉得他为村里办了一件大好事,而孙参的母亲也为儿子感到自豪。这样一种捡垃圾“上瘾”的现象,我以为绝对不是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这么简单,我想,这是不是人性的一种异化,甚至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表现?所以在人性探索方面,这部小说可以说也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李宗磊(济南约读书房创办人):
    我是一个赵老师的粉丝,从读者的身份来说一说感受吧。我读赵老师从《白老虎》开始,后来读他的《双手合十》,最近读《人类世》。读赵老师的书,有很强的现实感,有很强的代入感。我读过好多人的小说,也读了好多的网络小说,因为我是八零后嘛,再读赵老师的书,就能从书中找到每一个生活在现实中、俗世中的人的形象。读赵德发老师的书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提升,精神上的拔高,同时又能从书中找到很强的人文关怀,对于人类社会的悲悯情怀,又能从中找到一种俗世的存在感。我希望赵老师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书,给我们普通的读者去读。
    赵德发(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人类世》作者):
    感谢山东大学文学院和山东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人类世》研讨会,感谢张炜主席、学锋书记、好哲主席、掖平主席莅临指导,感谢各位评论家、作家朋友的点评,感谢张学军会长和新强、马兵二位秘书长以及李宗磊先生为筹备会议付出的心血。
    五年前,我从媒体上了解了“人类世”这个新概念,世界观从此改变。我在地球46亿年的背景下看人类,看世界,在俯仰之间、呼吸之间感受人类世,要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冲动不可遏止。三年过去,我将《人类世》捧到了各位面前。我感谢大家对这本书的肯定,对我的鼓励,更感谢大家对作品不足之处的批评。我会好好消化各位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今后的创作姿态,在文学道路上继续修炼。
    (林琳根据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