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细密精致的耕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张月 参加讨论

    《创作心理研究》初版于1985年7月。此时国外多种思潮大量涌入,国内文艺界思想活跃,各种能够想到的探索都在进行,但文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文艺的社会决定论。
     在当时,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许多人关于这一学科的研究尚停留在外围,其研究基本上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研究承袭朱光潜先生早年的研究路径,大体上属于心理美学的研究,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文艺心理学;另一类则是在原来的文学概论研究中加入一些心理学的元素,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元素,将其归于文艺心理学的名下。能够进入真正这一学科内在疆域的学者不算很多,而鲁枢元先生稳居这一学科领域的中心,成为钱谷融先生所说的文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象征性人物”。在这一学科领域,他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创作心理研究》 即是其所获得的成果之一。
    在《创作心理研究》一书中,作者引入了一种心理学的观察视角,来审视文学艺术家、社会、人生与作品之间的关系,随后从文学艺术家的感情积累、情绪记忆、艺术知觉、心理定势、创作冲动、创作心境、想象变形、表现力与控制力、文学兴趣、写作习惯、体验、感受、思索、文学语言的心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入微的探索,揭示了文艺创作内在的复杂过程,解决了这一研究领域诸多原本认为无法理解的难题。
    本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读者广泛的兴趣,不到三年时间便连续印行三次,1987年8月出版了《创作心理研究》的修订本,如今又有了《创作心理研究》最新版本。本书之所以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因为作者特别强调在文艺创作活动中,主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比社会决定论文艺观念更具解释力,也比宣扬主体终结的形形色色的结构主义理论更有说服力。
    弗洛伊德、荣格是精神分析大师和分析心理学大师,他们都对文艺有着深刻见解。但稍加思索即会发现,他们的主旨在于用文学现象来印证心理学原理,只重视因与果的两端,不重其间的过程;而《创作心理研究》 一书的作者则恰恰最为重视艺术本身,重视因与果之间的过程,努力运用心理学原理来解释文艺现象。
    书中有着不少涉及文学艺术家个人的内容,但在使用上与传记批评的研究者不同,传记批评的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是他所研究的那个人的生平与其作品的关系,而《创作心理研究》一书的作者使用作家的个人经历的材料,不仅用于证明这种材料与具体作家的创作之间有着必然的关联,而且更是要从这些材料中抽象出来一些东西,寻找到类似规律性的东西,用于解释作家生命实践与其创作之间的血肉联系,在这一方面,后者的做法显然更切合文艺创作的实际。
    不知从何时开始,学术界出现了重演绎轻归纳、重思辨轻经验、重西方轻东方、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倾向,研究者似乎总是急功近利,还未了解足够材料,就开始进行推论,随便找几个例证来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撑,他们固执地认为思辨高于经验,因而不屑于从经验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他们认为西方的理论系统高深,东方多是感悟式随想,缺乏系统性,他们下意识地认定,理论高于实践,实践应该为理论服务。
    本书作者却并未沾染这种不良的学风,虽然作者是做理论研究的,但他对文艺实践的重视程度超出了许多当时的学人。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开始了关于作家创作心理的调查访谈,为新时期以来的文艺理论研究领域提供了生动的“活体文献”,这种类乎口述史的研究是弥足珍贵的。
    除此之外,本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作者从不武断地下结论。对要谈论的内容,作者总是娓娓道来,对要探讨的问题,作者总是以一种亲切友善的口吻来加以述说,以一种类似于平等对话的方式来进行讨论,通过讨论,逐步深化,进入问题的中心,最终自然地走向答案。与一些先入为主的文艺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书相比,鲁枢元的著述显然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也许这就是《创作心理研究》不同于其他的文艺理论书籍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吧。
    (《创作心理研究》鲁枢元/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