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自我拯救 ——读《给教师的5把钥匙》 《给教师的5把钥匙》 常生龙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写下这个题目,心里还是有些不踏实。如何拯救的前提是是否需要拯救,我相信有很多教师自我实现得很好,不需要拯救。但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面对待遇、地位、管理等问题,还是会陷入深深的职业倦怠中,影响工作效果,也影响人生的选择和幸福。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在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方面的书有很多,但是要么理论高高在上,讲正确话却无法落地。要么是有浓厚的个人特点,距离普通人太远,经验很难借鉴和推广。翻开常生龙的新作《给教师的5把钥匙》,笔者便欲罢不能,该书有很强的科学性、学术性,又接近一线教师工作实际,无论是分析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很接地气,容易理解和接受。且篇幅不长,干货很多,值得细读。 教师要站得高一点 作者说,要“拔高一层看教育”,看了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问题的解决,很多人都从技术层面着手,岂不知,根本的问题在于个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技术层面的努力治标不治本。改变看待职业和人生的态度和方法,恰好可以让我们进入极目远眺、天高云淡的哲学人生境界。站得高看得远,就不会因眼前的小事影响情绪和判断。 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站在人生的高处看淡得失。虽然教师地位、待遇等在提高,但遇到具体问题时,因为缺少资源和利益的对等交换,相对来说,教师很容易感到处在社会的弱势。这些问题不是哪个人在短时间能够解决的,纠结于此也没有任何意义。站在人生的高度,涉及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的维度,比如把所有问题放到一生来看,或站在七八十岁的时候审视现在发生的事,可能就会觉得都无所谓。二是站在人生价值的维度来看,父母长寿、家庭幸福、身体健康这些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然后才是自我实现的问题,看看如何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工作一方面是为谋生,另一方面是为体现价值,老师的价值在于孩子的进步,老师每天都能看到这种进步,岂不是最幸福的事情。 其次是站在教育的高度把握方向。有三个维度,一是往前看,站在人类教育思想发展史来看问题。看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有哪些教育理论,开阔眼界,帮助自己摆正位置,建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这样不容易固步自封和自以为是。二是横向看,看看不同年代不同地区都有哪些教育事件,可以帮助自己打开思路,丰富教育手段,加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提高工作实效。很多时候自己遇到的问题,别人早就有解决办法了,自己就可以站在别人肩膀上去丰富完善和发展,而不用再从头开始。三是往后看,了解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技术手段到教学模式,都有哪些变化,自己可以及时在把握真理的前提下,跟上时代潮流,掌握最新动态。 教师要学得多一点 我们都曾以为学校毕业之后就不用学习了,就算是学,也是从实践中学。事实上,人始终是未完成的,需要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认识,发展能力。 在实践中学,也不是努力完成每一次的任务那么简单,一定是遇到问题、学会反思、寻找办法,用实践来验证,走了这样的程序,自己才会提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需要扎实的理论为基础和方向,才能有大的作为,对教育的基本规律有更多的认识。学习的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动机的激发和多种能力的培养,这些在学校期间是不会引起我们重视的,只有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从理论上寻找答案,才能按照规律办事,这样对学生就会多一些理解,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就会不断进行调整,以更符合规律的需要。作者在《关注孩子的前概念》《专家和新手的差异》《反馈的重要性》等文章中,让我们对这些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只要我们建立这样的意识,并不断落到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更多的规律,也会尊重这些规律,工作就会有更多的科学性。 提高专业能力,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但是具体到每个个体和学习实践中,却少有更有效的办法。要么没这个主动意识,要么没时间没精力,也正因如此,对学校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往往被动地应付和完成。作者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建议,如《做善于研究的教师》《要有重组教材的能力》《提升教学规划力》等文章都告诉我们应该在哪个方向多努力,优秀教师应该为自己设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 注重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关键要建立正确的职业观,把握好发展的方向,还要明确具体的发展路径。比如要在哪些方面提升和改进,接下来就是方法的问题。作者希望教师首先要成为学习高手,这样可以为学生点燃求知的火炬,帮助学生了解求知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进而提高工作实效。阅读和写作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充分证明这一点。阅读可以开阔视野,修养心灵,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只是读还不会有更好的效果,要学会记读书笔记,要能够把读后的想法写下来。写作是再一次的思考和梳理过程,是将读到的内容内化的过程。《写作是一种“再阅读”》《如何写好读书笔记》等,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的解读,给每个老师提供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作者说,要千方百计地提升自己。千方百计,既是态度,也是途径。有人说,太忙了没时间读书。事实是因为没读书,所以才会太忙碌。只有学得多,才能尊重规律,才能科学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教师要爱得真一点 没有老师不爱学生,有的老师说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千真万确的,父母是否会爱,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常常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其实这不是真爱。 如果是真爱,首先要学会换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高兴做的事,就不要要求孩子。每天晚上做作业到十一点多,没有业余时间做喜欢的事,发展兴趣爱好,每天的书包重得几乎无法承受,如果是我们这样每天工作,我们愿意吗?还要少一点批评和抱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开车的时候夫人坐在身边唠叨没完,自己心情一下就会变得急躁。所以,多体谅孩子的感受,多鼓励他们,多包容他们。常想想,我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未必如他们,想想自己那时的感受,对现在的学生就会心慈手软很多。 其次是学会放手。放手就是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们创造自主发展的条件。这是对孩子的信任。我们习惯包办,好像孩子做什么都不放心,最好是孩子每天都在自己视线范围内,每件事都帮他做好。某种意义上讲,帮助孩子做了很多事就是剥夺了他发展这方面能力的权利。时间长了,孩子不仅不会做,连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都得不到发展。若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能力没有充分自信的话,也许什么都不做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奥妙所在。 再其次是要陪伴和目送。放手不是放任,也不是放纵。有句话说,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所以龙应台那句话很好:“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种目送确切地说,是一种精神的陪伴,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精神支持。要学会倾听,不管孩子讲什么,我们都能给他们机会表达,我们耐心地倾听,不要急着发表意见,也许他们懂的比我们还多,只是他们需要表达。课堂上的时间很少,学生基本不可能有太多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创造机会,多些耐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能宣泄情绪,更能促进思考。在陪伴的时候,给予更多的温暖和力量。孩子毕竟还小,很多方面未必知道如何判断,如果有了方向的问题,还是可以适时地指出。作者说,要有一颗学生的心,叶圣陶说要做小孩子,要做孙悟空,是同样的道理。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以为自己就是权威,可以对学生任意指使,肆意指责,毫无顾忌地放任自己的情绪,这样的话一定会适得其反。(作者单位: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7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