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人文 >

《帝国的流亡》:学术著作的声与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李芳 参加讨论

    一本非普及性读物的纯学术著作,却在学界内外引发较大的关注,在大陆研究界恐怕是不多见的现象。《帝国的流亡》问世之时,距离此书作者、青年学者张晖因急性白血病遽然离世已有一年之久。当初的震惊、痛惜等情绪逐渐沉淀,对读者而言,或许更益于将注意力转向这位学者的研究与写作,更深入地思考他所孜孜以求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
    《帝国的流亡》以南明诗歌为研究对象,上编“诗歌中的流亡”,以诗歌记载为本,就出仕、从军、逃亡、贬谪等经历,勾勒出南明时期士大夫的颠沛流离和无所依傍;下编“流亡中的诗歌”,以诗歌主题为纲,就绝命诗、殉国诗的诗学等名目,描画出不同的人生选择及其命运走向。
    南明虽历时不过短短十数载,但因其与家、国、族等重大命题紧密相连,无论是个体还是国族,都在其间展现出耐人寻味的多种姿态。仅从作者本人设计过的原目次而言,书中涉及到的关键词有屠城、绝笔、殉国……此中不难见出历史之风云诡谲,如今读来动人心魄。彼时的士人,面对时代的洪流如何自处,正是作者在本书中试图探寻、挖掘与展现的。
    国家不幸诗人幸。易代之际,身阅兴亡,易发悲歌。以往的南明史与南明诗研究已取得不菲的成果,张晖在本书中选取的角度,自有其独特的关照。如他所言,“戎马生涯使得他们无暇长篇大论,多半将自己的感怀托之于诗。短小的诗篇,方便他们书之于纸,并与二三知己共享”。将这些篇什作为记录历史的第一手文献,细读文本,考据典故,正是为了避免“过多阑入政治史、文化史或思想史的论述来替代诗歌美学和价值上的判断”,从而真正达到“从作品文本出发来思考问题”。在学理层面,他也试图通过重新解读诗歌这一途径,借助“诗史”理论、《史通》《文史通义》中的“叙事”“诗教”理论及新历史主义理论,重新绘制南明诗歌的谱系,并与历史史实相互勾连,构建一部南明士人的生命史。
    就一本学术著作而言,在文献梳理和理论阐释上均有所得,已是完成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工作。但是,张晖显然不满足于此,本书的写作更有着另一深层旨归。作者在前言中言道,他希望“借助南明王朝诗歌的研究,讲述知识人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并在行动中践行自己的信仰,直到生命的结束”。这一自觉的追求,让作者以今人之生命叩问前人之生命的态度,在文字中注入了特别的温情与温度。于是乎,虽然它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但是却能让普通读者抱有很大的热情与期待。
    多年来,张晖一直不断追问“古典文学研究的作用”究竟为何?本书的写作方式,亦可视为他的回答。在代自序《古典文学研究的方向》一文中,张晖已然将他的思考预先揭示:借助传统,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现在;好的人文学术,是研究者通过最严谨的学术方式,将个人怀抱、生命体验、社会关怀等融入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最终以学术的方式将时代的问题和紧张感加以呈现。
    天不假年,本书的书稿并没有完全实现张晖的抱负。书中最末列出的残稿、原目次,以及他在大量抄录的资料中看似随手拈出的灯塔、落花、行舟等意象,让我们本可以期待它以更完整、更完美地方式呈现出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却非缺憾。本书难得地透露出一名研究者在面对浩瀚文献之时的第一感受,让阅读者直观地看到文学之所以打动人心灵的最直接的魅力。
    如果说,张晖逝世之际,他在《无声无光集》中对学术研究“无声无光的夜与昼”的一声叹息,让人感触至深;那么,《帝国的流亡》一书背后的视野、学养与关怀,应该更是他所秉持的学术著作应有的声与光吧。(李芳)
    《帝国的流亡——南明诗歌与战乱》:张辉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