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成长 >

《若伯特的孩子》:生命最后的爱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读书频 刘绪源 参加讨论

    
    这是一篇结构很精致的作品,前后的笔墨都可以对照起来看。比如:一开始,“我”对老雪兔若伯特的所有描写,都是用一种不尊敬的、不屑的,甚至是鄙视的口气表达的,这让人读起来不太舒服。可是,当你后来渐渐知道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我”和老雪兔之间在生活习性上有多么大的差别,而老雪兔又有多么老、多么糊涂之后,对此也就不难理解了。
    也就是这个“我”,长大离家了,在知道自己和养母是多么不同的两种动物后,反而思恋起若伯特来。他会“对着明亮的月光,发出深沉而悠长的低嚎”,会“一次次遥望那片我曾经生活过的高大树林,怀念那一个个生动的被浅草掩映的小小树洞”,会发出嗥叫,“希望一只叫做若伯特的又老又疯的兔子能够听到”。他的心中翻涌着一种爱,一种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时若伯特也许已不在这个世间,“我”也因为物种的差别已经回不到雪兔们中间,但他仍想表达心中的爱。
    世间多少母亲和子女的关系,不就是这样的吗?子女们当初不了解母亲的苦恼,不耐烦母亲的啰嗦,看不惯母亲的表情神态,可又离不开母亲。而在长大后的某个月圆之夜,他们也会忽然感到母亲对自己的爱是那样可贵,他们甚至也会像书中的“我”一样渴望发出由衷的嗥叫。
    作品构思的精致也体现在对若伯特的描写上。按理说,狼是兔子的天敌,若伯特的子女就是死于狼口,她不可能收养狼崽子,更不可能拼死保护狼。但她因为爱子心切,才会跑到野狼出没的地方去寻找;因为想着孩子,才会因为遇到狼崽便欢喜若狂;也因为认准了这狼崽子就是自己的孩子,所以任何劝说都听不进,任何疑点都动摇不了她。
    她是因为爱,也因为失去了孩子的剧烈痛苦(这痛苦的背后还是爱),造成了思维障碍,成了一个“又老又疯”的雪兔。她的一生,就是为爱的一生,为孩子的一生。正如老雪兔爱密所说“这是她这辈子最后一窝兔崽了”,所以她绝不会放弃这最后的爱。人世间的母亲,不就是这样的吗?她们为自己子女付出时,常常是没有太多理智的,冷静的分析不能取代她们的爱。
    当然,一个作品光靠精致是不行的,有时越精致,越显得匠气十足。真正的艺术,需要有真生命,作品感人的地方,往往是真生命的体现。
    这个故事的感人之处,出现在最后两节。“我”渐渐长大了,巴不得快点离开若伯特,只是怕伤了若伯特的心,才同意她再送自己一程。这也真像那些长大离家的孩子的心理。但是,当意识到母亲有危险时,他忽然飞一般地往回狂奔,连想也来不及想,就扑向了对面的狼;同样,若伯特也不经思考,就冲到了“我”和狼的中间,她要用自己的余生,保护刚刚成年的孩子!这一幕写得很有震撼力。“我”终于战胜了狼,胆小的若伯特再一次爱抚孩子,“我听到了她和我在一起时,唯一一句无可挑剔的话。她轻轻说:‘小家伙,你真了不起。知道吗,你刚才把我吓坏了,我怎么和你说的,我说,遇到狼就得跑。’”读到这里,我想,没有人不动容的。
    不过,严格地说,这还不能算是动物小说,因作品里的动物都还是“拟人”的,并不是按动物本真的习性来写的。所以,我还是将它作为童话来读。(儿童文学理论家 刘绪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